第二天清晨,沈翊推开办公室门时,咖啡的香气扑面而来。
杜城站在窗边,手里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黑色液体。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投下条纹状的光影,有那么一瞬间,沈翊差点以为那是个真实的人类同事。
"早上好,沈警官。"杜城转过身,"根据你的生物钟习惯和上班时间推算,你有78%的概率会需要咖啡提神。"
沈翊接过杯子,温度刚好。他抿了一口,味道竟然不错。"你会煮咖啡?"
"我查阅了警局咖啡机的使用手册和最佳冲泡方案。"杜城的语调平静,"味道符合你的喜好吗?需要调整甜度或浓度吗?"
"就这样吧。"沈翊放下杯子,走向自己的办公桌。他昨晚没睡好,满脑子都是杜城昨天发现的那三起关联案件。一个AI居然能从他眼皮底下找出他遗漏的线索,这让他既恼火又不得不服气。
桌上整齐地放着三叠文件,每叠上面都贴着标签。沈翊拿起最上面一张便签纸,上面是工整的手写字迹——杜城居然会模仿人类书写?
"已按案件类型、紧急程度和关联性分类。红色标签为48小时内需处理的案件,蓝色标签为需要补充材料的案件,绿色标签为可延后处理的常规事务。"
沈翊挑眉:"你还会判断优先级?"
"这是基于警局工作手册、案件处理流程和你过去三个月的工作记录做出的分类。"杜城回答,"如果你有不同偏好,我可以调整算法参数。"
沈翊哼了一声,从抽屉里拿出一个U盘扔给杜城:"这里有过去五年全市失踪人口的数据。我要你核对每起案件的细节,找出任何可能的模式或关联。"
这是沈翊的第二个测试。核对数据枯燥至极,连最有耐心的文员都会抱怨。他想看看这个AI会不会也像人类一样产生"厌烦"的情绪。
杜城接过U盘,插入自己手腕上的接口。他的眼睛微微发光,那是数据处理时的外部表现。
"预计完成时间:4小时12分钟。"杜城说,"同时进行其他任务吗?"
"专心做好这个就行。"沈翊挥挥手,拿起红色标签的文件开始处理。
办公室陷入沉默,只有纸张翻动和键盘敲击的声音。沈翊时不时偷瞄杜城一眼,后者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像是被按了暂停键。只有眼中偶尔闪过的微光表明他正在工作。
不到两小时,杜城突然开口:"沈警官,我发现了一些异常模式。"
沈翊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这么快?"
"过去五年的失踪案件中,有七起无法用常规犯罪模式解释。"杜城调出一张地图投影,"这些案件都发生在医疗设施附近,失踪者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且都在失踪前三个月内接受过心理咨询服务。"
沈翊放下文件,走到投影前。七个红点分布在海都市的不同区域,看似随机,但当他眯起眼睛,确实能发现它们都靠近医院或诊所。
"这可能是巧合。"沈翊说,尽管心里已经开始思考可能性。
"统计学上,这种聚集的概率小于0.3%。"杜城补充,"更有趣的是,这七人中,有五人使用的是同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的服务。"
沈翊的警直觉开始嗡嗡作响。这确实超出了巧合的范畴。他正要说话,办公室门被敲响。
"进来。"他喊道。
门开了,一个扎着马尾的年轻女警探头进来:"沈哥,局长让你去一下会议室。有新的失踪案,指定你负责。"
沈翊点点头,抓起外套。他犹豫了一下,转向杜城:"你也一起来吧。"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五六个人。局长站在投影屏前,面色凝重。屏幕上显示着一个年轻女性的照片——笑容灿烂,长发披肩。
"林小雨,28岁,海都市立医院护士。"局长说,"昨天夜班后失踪,手机信号最后出现在医院附近。家属说她最近情绪低落,但绝不会有自杀倾向。"
沈翊接过案件文件夹,快速浏览。又是医疗系统,又是有情绪问题。他瞥了一眼站在身边的杜城,后者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看来他们也注意到了同样的模式。
"沈翊,你负责这个案子。"局长说,"鉴于最近AI辅助系统的试点,杜城7号将作为你的搭档参与调查。"
角落里传来一声冷哼。技术组组长赵明远推了推眼镜:"局长,让AI参与案件调查是不是太冒险了?它们缺乏人类直觉和执法经验。"
"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测试,赵组长。"局长回答,"沈翊有最终决定权,杜城只提供辅助。"
会议结束后,沈翊正准备离开,那个年轻女警拦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