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青春交响
本书标签: 校园  双男主  救赎 

第二十一章双星系统

青春交响

实验室的玻璃门反射着晨光,路临深站在门口,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前的星系吊坠。虽然已经回国三周,但每次踏入这栋熟悉的教学楼,他仍会感到一丝微妙的违和感——就像一套严密的算法被移植到了不兼容的系统里。

"发什么呆呢?"陆锦熙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晨跑后的轻快。他自然地牵起路临深的手,指尖在对方掌心轻轻一挠——这是他们重逢后新开发的小暗号,意思是"我在这里"。

路临深的手指立刻回握了一下:"实验室布局变动了17.3%。"

陆锦熙笑了:"就换了两个通风柜的位置你都能发现?不愧是..."他突然顿住,意识到自己差点又说出"不愧是天才"这样的标签。

"是习惯问题。"路临深认真地说,"MIT的通风系统噪音频率在45-50分贝之间,这里的达到62分贝。"

陆锦熙捏了捏他的手:"慢慢来。你离开一年,总需要时间重新适应。"

走进实验室,几个研究生抬头打招呼。路临深点头回应,身体却不自觉地往陆锦熙身后躲了躲。过去一年独自应对社交的经验,在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似乎失效了。

"路师兄,"一个戴眼镜的女生走过来,"能请教您关于量子退相干的问题吗?您去年那篇论文..."

路临深的身体明显僵硬了。陆锦熙立刻介入:"晓雯,临深刚回来还在倒时差。要不先发邮件给他?"

女生了然地点点头离开了。路临深松了口气,小声说:"谢谢。社交协议...需要重新加载。"

陆锦熙把他拉到角落的座位:"今天上午组会,王教授可能会问你这年的研究进展。需要我陪你吗?"

路临深摇摇头:"必须...自己面对。"他打开电脑,调出一份详尽的PPT,"准备充分度98.6%。"

组会开始后,陆锦熙坐在后排,目光始终没离开过路临深。当路临深流畅地讲解他在MIT开发的量子算法时,陆锦熙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但随后王教授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他立刻注意到路临深的手指开始轻轻敲击讲台——这是焦虑的信号。

"路同学,"王教授推了推眼镜,"你的理论很精彩,但国内实验条件有限,这些西方的前沿方法恐怕..."

路临深停顿了几秒,突然转头看向后排的陆锦熙。两人目光相接的瞬间,陆锦熙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教授,"路临深转回头,声音变得坚定,"我正与陆锦熙合作开发适配国内设备的简化算法。初步模拟显示,效率可达到原版的83.7%。"

这个意外的回答让王教授眼前一亮。会议结束后,他特意留下两人,讨论起合作的可能性。

"你们俩配合倒是默契,"王教授笑着说,"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想什么。"

走出会议室,路临深长舒一口气:"社交表现评分?"

陆锦熙竖起大拇指:"满分!尤其是最后那段即兴发挥。"

"不是即兴。"路临深认真地说,"昨晚模拟了27种可能的问题和回答。你点头确认了最优解。"

陆锦熙心头一热。原来路临深早已为各种可能做好准备,而自己那个小小的点头,竟成了他决策的关键。这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感觉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动人。

午后的阳光透过实验室窗户洒进来,两人肩并肩坐在实验台前调试设备。路临深专注地校准仪器,陆锦熙则记录数据,偶尔交换一个眼神或简短的术语,就能明白对方的需求。

"他们简直像共享一个大脑,"晓雯小声对同伴说,"太神奇了。"

同伴笑道:"这叫量子纠缠态吧?"

路临深听到了这些议论,手指停顿了一下。他转向陆锦熙:"我们...看起来很奇怪吗?"

陆锦熙笑着摇头:"不,我们看起来...像我们该有的样子。"

晚上回到合租的公寓,路临深径直走向书架,开始整理他带回国的资料。

陆锦熙在厨房煮面,香气很快充满了整个房间。这种平凡的日常,是他们隔着大洋幻想过无数次的场景。

"锦熙,"路临深突然说,"明天...有个社交活动。"

陆锦熙从厨房探出头:"嗯?什么活动?"

"高中同学聚会。组织者发来邀请。"路临深的声音有些不确定,"建议出席率72.3%。"

陆锦熙差点打翻锅铲——路临深竟然主动提出参加同学聚会?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他关掉火走过来:"你想去?"

路临深点点头:"数据表明,维持适量社交关系对心理健康有益。而且..."他停顿了一下,"你会在场。"

陆锦熙心头一软:"当然,我陪你去。不过..."他犹豫了一下,"你知道聚会上大家可能会问很多私人问题,关于我们..."

"事实陈述不会造成困扰。"路临深平静地说,"我们是伴侣关系,共同居住,学术合作者。数据准确度100%。"

陆锦熙忍不住笑了:"有时候我真羡慕你能这么理性地看待一切。"

路临深歪着头思考了一下:"不是理性。是...确定性。关于你的一切,都是我可以确信的常数。"

这句话让陆锦熙的眼眶瞬间发热。他转身假装去拿碗,掩饰自己波动的情绪:"面好了,天才先生。今晚允许你边吃边看论文,特殊优待。"

同学聚会比预想的顺利。在陆锦熙的缓冲下,路临深甚至和几个老同学聊了起来。

当有人好奇他们在MIT和国内两头跑的关系如何维持时,陆锦熙自然地接过话题:"我们有星空投影和双星吊坠,还有...很多质数。"

路临深补充道:"精确的通讯时间表。误差不超过3分钟。"

同学们笑起来,但眼神中都是羡慕。回程的地铁上,路临深突然说:"他们看我们的眼神...与MIT的人不同。"

陆锦熙握紧他的手:"因为这里的人认识完整的你,不只是'天才'或'路教授的儿子'。"

路临深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陆锦熙身边,他越来越感受到一种完整的接纳——不只是对他天赋的欣赏,更是对他所有"非标准"特质的包容。

这种接纳在陆锦熙生日那天达到了新高度。路临深送上的礼物是一封用数学符号写成的"情书",里面用精妙的方程描述了他们的相遇、分离和重逢。陆锦熙虽然只能看懂一部分,却珍而重之地将它裱起来挂在床头。

"这是我收到过最浪漫的礼物,"他吻了吻路临深微微发红的耳尖,"虽然需要翻译软件辅助理解。"

路临深眼睛亮了起来:"我可以逐条解释。从第一个公式开始..."

陆锦熙大笑着打断他:"留着慢慢讲。我们有一辈子时间呢。"

这句话让路临深安静下来。他轻轻将头靠在陆锦熙肩上:"一辈子...约等于2.8×10⁴天。我希望...精确到秒。"

然而,就在生活似乎步入理想轨道时,一个意外打破了平静。陆锦熙收到了欧洲量子研究中心的交流邀请,为期六个月。

"这是个难得的机会,"王教授在办公室里对他说,"你的量子测量方法引起了国际关注。不过..."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陆锦熙,"考虑到路同学刚回国,你可能需要时间考虑。"

那天晚上,陆锦熙辗转难眠。他盯着天花板,脑海中不断权衡着各种可能。身旁的路临深敏锐地察觉到他的不安:"睡眠质量异常。因为欧洲的邀请?"

陆锦熙翻身面对他:"你怎么知道的?"

"概率计算。"路临深的声音在黑暗中格外清晰,"你的学术表现符合国际交流标准。王教授今天看你的眼神包含额外信息量。"

陆锦熙叹了口气:"我在犹豫。六个月...而且你刚回国..."

"不应成为拒绝因素。"路临深打断他,"你的学术发展优先级高于我的适应期。"

陆锦熙撑起身子:"但我不想再和你分开。上次那一年简直..."

路临深突然伸手抚上他的脸,这个罕见的主动接触让陆锦熙愣住了。

"双星系统,"路临深轻声说,"即使相隔光年,依然通过引力保持联系。六个月...只是轨道周期的一部分。"

这个比喻让陆锦熙鼻子一酸。他抓住路临深的手:"你确定你能应付?没有我当'社交缓冲'的日子?"

路临深思考了片刻:"不确定。但...必须尝试,就像你在国内独自完成实验一样。"

这句话点醒了陆锦熙。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保护者自居,却可能阻碍了路临深的独立成长。真正的支持不是永远挡在前面,而是相信对方有能力面对挑战。

"我会去。"他最终说,"但这次我们改进通讯系统。不只是视频通话,也许可以尝试VR会议?"

路临深立刻来了精神:"可以开发专用程序。数据传输延迟控制在..."

看着恋人瞬间投入技术讨论的样子,陆锦熙笑着摇了摇头。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而这正是他爱上路临深的原因之一。

决定做出后,陆锦熙开始积极准备出国事宜。一个周末的下午,两人在校园天台上喝咖啡,讨论着未来半年的计划。

"其实,"陆锦熙望着远处的云层,"实验室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发展和你绑得这么紧。"

路临深的手指在咖啡杯上轻轻敲击:"是陈志明?"

"你怎么...算了,不问。"陆锦熙笑着摇头,"我只是觉得,他们不明白我们的关系。不是谁依附谁,而是..."

"双星系统。"路临深接上他的话,"各自有质量,相互影响轨道,但独立运转。"

陆锦熙惊讶地看着他:"你真的很喜欢这个比喻。"

"精确。"路临深点头,"你离开不会改变系统稳定性。反而...增加多样性。"

夕阳西下,为两人的侧脸镀上金边。陆锦熙突然想起一年前在MIT公寓里,他们隔着屏幕共同仰望星空的日子。那时的分离如此痛苦,却也让他们成长。

"临深,"他轻声问,"你觉得爱情是什么?对你而言。"

路临深沉默了很久,久到陆锦熙以为他不会回答。最终,他指向天空中刚刚出现的金星:"像那颗星。"

"金星?"

"看起来是一颗星。"路临深解释,"实际是双星系统。肉眼无法分辨,但通过望远镜...能看到伴星。就像我们的关系。外人看来可能不理解,但我们知道...彼此存在。"

陆锦熙感到心脏被温柔地击中了。在路临深独特的世界观里,爱情不是浪漫小说里的激情澎湃,而是宇宙尺度上的确定性——就像星辰运转般永恒而真实。

他握住路临深的手,十指相扣:"那么,双星系统先生,六个月后见?"

路临深回握的力度比平时大了一些:"精确到秒。"​

上一章 第二十章 星桥 青春交响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 异常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