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青春交响
本书标签: 校园  双男主  救赎 

第四十章 归航的星

青春交响

斯坦福的秋阳透过实验室的落地窗,在黑板上投下几何光斑。路临深站在黑板前,修长的手指捏着粉笔,快速推导着一组量子态方程。写满三块黑板后,他停顿了一下,在角落画了个小小的钢琴图案。

"又开始了。"实验室的日本博士后佐藤笑着摇头,"这周第五次。"

路临深推了推眼镜,没有否认。来斯坦福三个月,这个习惯已经成了实验室的日常谈资——每当路临深思考到关键处,总会在公式间隙画些音乐相关的小图案。有时是音符,有时是琴键,上周他甚至画了精确的声波示意图。

"这是Lujinxi效应。"印度裔研究员拉吉打趣道,"爱情改变大脑神经元连接方式。"

路临深嘴角微微上扬,继续完善公式。粉笔灰沾在他深蓝色衬衫袖口,像细小的星辰。黑板上的钢琴图案旁,他悄悄写下"π≈3.1415926..."——这是他和陆锦熙之间的暗号,代表"无限不循环的爱"。

"路,霍夫曼教授找你。"助教在门口喊道。

路临深放下粉笔,穿过阳光灿烂的走廊来到霍夫曼的办公室。推门前,他整理了一下衣领——袖扣是陆锦熙送他的,造型是两个交错的量子符号。

"啊,路!"霍夫曼从一堆文件中抬头,灰白的眉毛下眼睛炯炯有神,"柏林那边的数据收到了吗?"

路临深点头:"已经导入模型。但纠缠态的声波模拟还有0.3%的误差。"

"微不足道!"霍夫曼挥挥手,递给他一张票,"今晚音乐学院的演出,有你那位小朋友的表演。"

路临深接过票,看清上面的信息:陆锦熙,实验音乐《量子回声》。演出时间晚上八点,正好是他今天实验计划结束的时间。

"他会用你的算法。"霍夫曼眨眨眼,"我偷偷看了彩排,精彩极了。"

路临深耳尖微热。陆锦熙确实提过要尝试把他的量子算法融入音乐创作,但没想到这么快就出成果了。

回到实验室,路临深加快了工作节奏。原本计划六小时完成的模拟,他四小时就解决了。佐藤目瞪口呆地看着他同时操作三台计算机,手指在键盘上几乎留下残影。

"赶着约会?"拉吉调侃道。

路临深头也不抬:"演出。"顿了顿又补充,"他的首演。"

傍晚六点半,路临深冲完澡换上干净衬衫出现在实验室门口时,同事们发出善意的起哄声。他手里拿着一小束向日葵——斯坦福校园里采的,理论上不允许,但没人会追究一个热恋中的物理学家。

音乐学院的演奏厅比想象中人更多。路临深在前排坐下,发现旁边是霍夫曼和他的夫人。老太太笑眯眯地打量他:"你就是陆经常提起的那个'把宇宙装进方程式'的男孩?"

灯光暗下来,陆锦熙走到舞台中央的钢琴前。三个月的美式生活让他晒黑了些,头发也比在国内时长,在聚光灯下泛着柔和的棕色光泽。他向观众鞠躬,目光扫到路临深时微微一亮。

"今晚我想尝试些不同的东西。"陆锦熙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演奏厅,"《量子回声》,献给所有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徘徊的灵魂。"

第一个音符落下时,路临深就认出了自己的算法——陆锦熙把量子叠加态转换成了和弦进行,用不和谐音程表现测不准原理。更精妙的是,观众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改变某些参数,影响音乐的走向。这不是单纯的演奏,而是一场科学与艺术的对话。

路临深看着台上光芒四射的恋人,胸口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热流。陆锦熙在斯坦福如鱼得水,不仅被音乐学院破格允许选修作曲博士课程,还经常受邀参与跨学科论坛。而他自己也在量子计算领域小有名气,霍夫曼实验室的"艺术化量子模型"项目已经引来多家科技公司的关注。

演出结束后的酒会上,陆锦熙被各路教授和音乐人围住。路临深站在角落,安静地喝着气泡水,直到霍夫曼走过来。

"怎么样,想好下一步了吗?"老教授递给他一碟小蛋糕,"柏林艺术大学的邀请函应该已经发到邮箱了。"

路临深接过蛋糕:"还在考虑。"

"舍不得美国?"霍夫曼意味深长地看向人群中的陆锦熙,"还是舍不得让他做选择?"

路临深没有立即回答。昨晚的视频通话中,他和陆锦熙同时收到了清华钱学森班的特聘邀请——希望他们提前结束访学,回国参与一个重要量子项目。两人默契地没有当场决定,而是约定各自思考三天。

"路临深!"陆锦熙终于摆脱包围,向他跑来,脸颊因兴奋而泛红,"你听到了吗?那个降E和弦的处理..."

路临深自然地接过他手中的酒杯:"完美呈现了量子隧穿效应。"

陆锦熙眼睛一亮:"你听出来了!"他转向霍夫曼,"教授,我们能借走路五分钟吗?就五分钟!"

霍夫曼大笑着摆手:"年轻人们去吧。记得明天上午的组会,路。"

他们溜出喧闹的酒会,站在音乐学院后面的橄榄树下。十月的加州夜晚温暖宜人,星光被校园灯光稀释,但依然明亮。陆锦熙迫不及待地讲述着创作细节,路临深静静听着,偶尔补充一两个专业术语。

"对了,"陆锦熙突然压低声音,"清华的事..."

路临深点头:"我查了那个项目,是张院士牵头的新型量子计算机研发。"

"陈默教授昨天也联系我了。"陆锦熙踢着地上的小石子,"说清华要筹建艺术与科技交叉研究中心。"

两人陷入沉默。橄榄树的影子在地上交织,像某种密码。

"三天。"路临深最终说,"按约定。"

回到公寓已是深夜。这是斯坦福提供给特殊项目研究员的双人宿舍,虽然不大,但胜在位置便利。客厅墙上贴着两人这半年的"成果"——音乐会票根、实验室通行证、写满公式的餐巾纸,还有陆锦熙第一次登台的照片。

路临深洗漱完毕时,发现陆锦熙已经趴在沙发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今天的节目单。他轻轻抱起恋人,像对待什么易碎品一样小心。陆锦熙在睡梦中咕哝了一声,无意识地往他怀里钻了钻。

接下来的两天,他们默契地避开回国话题,各自忙碌。路临深完成了纠缠态模拟的最后调试,陆锦熙则在准备期末演奏会的曲目。直到第三天晚上,路临深回到公寓,发现餐桌上摆着两份打印文件和一瓶红酒。

"清华的正式邀请函。"陆锦熙从厨房探出头,"我打印出来了。"

路临深放下公文包,仔细阅读文件。钱学森班的项目比他想象的更前沿——构建全球首个"艺术友好型"量子计算机系统,而陆锦熙收到的则是参与设计音乐与量子算法交互界面的邀请。

"牛排马上好。"陆锦熙的声音伴随着煎肉的滋滋声传来,"我按照你教的,用温度计监控了。"

晚餐很丰盛,除了牛排还有路临深喜欢的花椰菜浓汤。他们聊着实验室和音乐学院的趣事,直到甜点时间,陆锦熙才放下叉子:

"我想回去。"

路临深抬眼看他:"确定?"

"嗯。"陆锦熙转动着酒杯,"这半年很棒,但我更想...把这些带回家。"他指向墙上贴着的各种回忆,"而不是继续在国外收集新的。"

路临深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文件夹:"我做了分析。"

陆锦熙笑着摇头:"我就知道。"

文件里是详尽的数据对比:清华项目与国际同类研究的水平评估,两国科研环境的优缺点,甚至还有北京与加州的生活成本对照。但最后一页不是图表,而是一张手绘的清华园地图,标注了音乐厅、实验室和他们曾经最爱的自习室。

"数据分析显示..."路临深的声音罕见地有些不确定,"回国是最优解。"

陆锦熙绕过餐桌,坐到他腿上:"路老师,有时候不需要数据。"他吻了吻路临深的鼻尖,"心早就决定了。"

决定做出后,一切都快了起来。霍夫曼虽然遗憾,但完全理解他们的选择。在最后一次组会上,老教授送给他们一份特别的礼物——爱因斯坦与小提琴家好友的往来书信复印件。

"科学和艺术从来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霍夫曼拍拍路的肩膀,"你们让我看到了现代版的这种友谊...或者说,更多。"

收拾行李时,路临深把半年来的研究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而陆锦熙则负责打包生活用品。在翻找冬衣时,陆锦熙发现了一个精致的标本册——路临深不知何时把他们这半年的票根、照片和便签都做成了标本,每一页都标注着精确的经纬度和时间。

"路临深!"陆锦熙抱着标本册冲进书房,"你什么时候...”

路临深正在清空电脑文件,闻言转身:"空闲时间。"他推了推眼镜,"作为记忆载体,实物比电子版更具..."

陆锦熙用吻堵住他的解释。分开时,标本册掉在地上,散开的页面上是他们在金门大桥的合影,旁边写着「2023.10.15,37.8199°N,122.4783°W,风速12mph,他笑得比阳光耀眼」。

临行前一晚,陆锦熙在音乐学院的小演奏厅办了一场私人告别会。来的大多是这半年结识的朋友和教授。演奏最后一曲时,他邀请路临深上台,两人四手联弹了改编版的《归航》——陆锦熙新创作的曲子,融合了中美两国的音乐元素。

"再来一次共振?"弹到中间,陆锦熙小声问。

路临深点头,手指在琴键上跳跃,精准地切入一段量子算法转换成的旋律。台下的霍夫曼惊讶地睁大眼睛,随即露出恍然大悟的微笑。

飞机起飞时,陆锦熙靠在路临深肩上,透过舷窗看着渐远的加州海岸线。路临深正在看一篇新发表的量子论文,但每隔几页就会停下来,轻轻捏一捏陆锦熙的手指。

"回家。"陆锦熙迷迷糊糊地说,已经开始倒时差。

路临深合上论文,吻了吻他的发顶:"嗯,回家。"

窗外的云层像无边的海洋,而他们是一对终于找到归途的候鸟。前方是熟悉的土地,是未完的研究,是交织着艺术与科学的未来——是两颗永远共振的星辰共同的轨迹。

上一章 第三十九章 双轨星光 青春交响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 清华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