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青春交响
本书标签: 校园  双男主  救赎 

第四十一章 清华新章

青春交响

晨光透过老式木格窗洒进房间,陆锦熙在熟悉的雪松气息中醒来。胡同小屋的床比斯坦福的窄,两人必须紧贴着才能不挤到对方。他微微抬头,看见路临深已经醒了,正靠在床头看书,晨光给他的睫毛镀上金边。

"几点了?"陆锦熙含糊地问,把脸埋回路临深腰间。

路临深放下《量子场论》,手指自然地梳理着他的头发:"七点二十。你的课九点开始。"

陆锦熙猛地坐起来:"今天开学!"随即又被路临深按回枕头上。

"充足准备时间。"路临深推了推眼镜,"根据清华地图测算,从住处到音乐学院步行需23分钟。"

陆锦熙笑着戳他胸口:"路老师,开学第一天就数据轰炸?"

路临深捉住他的手指,轻轻吻了吻指尖:"适应期需要循序渐进。"

这是他们回国后的第二周。从斯坦福回来后,两人决定在正式开学前租间胡同小屋调整时差和状态。房子不大,但胜在离清华近,而且带着个小院子,路临深在那里架起了从美国带回来的便携式天文望远镜。

洗漱完毕,陆锦熙发现餐桌上已经摆好了豆浆和小笼包,路临深正往保温杯里放茶叶。龙井的清香弥漫在晨光里,茶叶在热水中舒展如初绽的春意。

"胡同口那家买的?"陆锦熙捏起一个小笼包,烫得直吹手指。

路临深点头,把吹凉的豆浆推到他面前:"根据前三天数据,这家成功率达到87%。"见陆锦熙挑眉,他补充解释,"不破皮的概率。"

陆锦熙大笑,差点打翻豆浆。这样平凡的早晨,这样熟悉的对话,让他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斯坦福的半年像一场绚丽的梦,而现在,梦醒了,他们回到了最熟悉的生活轨道。

"看这个。"路临深突然从书包里拿出一个旧收音机,漆面斑驳但保养得当,"昨天在旧货市场找到的。"

陆锦熙认出来这是他们高中时在物理社用过的型号,能接收到特殊频段的电磁波。路临深转动旋钮,收音机发出沙沙声,然后是一段奇特的、仿佛来自宇宙深处的嗡鸣。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陆锦熙睁大眼睛,"你居然找到接收方法了?"

路临深嘴角微微上扬:"频率1420MHz,氢原子发射线。"他调整着天线角度,"宇宙大爆炸的余晖,现在可以听到了。"

陆锦熙凑过去,耳朵几乎贴在扬声器上。那段低沉的嗡鸣如远古的回响,诉说着138亿年前的故事。他突然想起什么,跑到行李箱前翻出一张SD卡。

"试试这个。"他把卡插入收音机的扩展槽,"我在柏林录的教堂管风琴。"

奇妙的化学反应发生了——管风琴的低音与宇宙背景辐射的嗡鸣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既神圣又科学的和声。路临深镜片后的眼睛亮了起来,手指无意识地跟着节奏轻敲桌面。

"这就是我要做的课题。"陆锦熙轻声说,"把不可见的物理现象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

路临深握住他的手:"清华新成立的艺术与科技中心,正需要这样的研究。"

早餐后,两人收拾书包准备出发。陆锦熙换上音乐系发的深蓝色T恤,路临深则穿着物理系标志性的白衬衫。站在院门口,他们相视一笑——仿佛回到了高中时代,只是这次,他们将以清华学生的身份走进校园。

"骑车去?"路临深指向墙角的二八自行车,那是房东留下的老古董。

陆锦熙挑眉:"你载我?"

路临深已经跨上车座,长腿稳稳地支在地上:"根据重量分配和道路状况,安全系数足够。"

陆锦熙欢快地跳上后座,一手抱着两人的书包,一手环住路临深的腰。自行车吱呀呀地驶出胡同,融入北京的晨光里。

清华园比记忆中更美。初秋的梧桐叶刚刚泛黄,阳光透过树叶在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路临深骑得很稳,陆锦熙则在后座晃着腿,不时指出路边的新变化。

"看!音乐厅扩建了!""那边是不是新开的咖啡馆?""哇,物理系怎么多了栋楼!"

他们的组合引来了不少目光——物理系的高冷学霸骑着老式自行车载着音乐系的阳光少年,这画面在开学第一天的清华园里堪称奇观。陆锦熙甚至听到有女生小声议论:"那不是'双星'组合吗?听说从斯坦福回来了..."

路临深在音乐学院门口停下,陆锦熙跳下车,接过自己的书包:"中午荷塘餐厅见?"

"嗯。"路临深调整了下眼镜,"我第二节在科学楼,距离餐厅247米。"

陆锦熙笑着摇头,突然凑近在他脸颊亲了一下:"开学快乐,路老师。"说完转身跑进学院大门,留下耳尖通红的物理系高材生和一群目瞪口呆的新生。

音乐学院的空气里飘着松香和调音声。陆锦熙按照指示牌找到会议室,里面已经坐满了人。新成立的艺术与科技交叉研究中心首次集会,来的大多是研究生和青年教师。

"陆锦熙?"一位戴圆框眼镜的女教授热情地招呼他,"陈默教授提过你很多次。我是李教授,负责'声学物理可视化'项目。"

会议介绍了中心的研究方向,正好与陆锦熙在斯坦福的探索一脉相承。当被问及研究计划时,他简要描述了将量子现象转化为音乐体验的想法,引来不少赞叹。

"有意思。"一位年长的教授点头,"不过需要物理系的密切配合。"

陆锦熙微笑:"我正好认识一位物理系的同学。"

与此同时,物理系的开学会议严肃得多。路临深坐在前排,笔记本上已经写满了会议要点和待查文献。当张院士提到将与艺术与科技中心合作时,他的笔尖微微一顿。

"量子计算机的交互界面需要艺术思维。"张院士的目光扫过在场学生,在路临深身上多停留了一秒,"特别是音乐化的量子算法,斯坦福已经证明了其可行性。"

会议结束后,几位同学围住路临深询问美国的研究经验。他简洁地回答着问题,目光不时瞥向手表——离和陆锦熙约定的时间还有17分钟。

荷塘餐厅熙熙攘攘,陆锦熙好不容易抢到靠窗的位置。路临深准时出现在门口,手里拿着两杯冰镇酸梅汤。

"怎么样?"陆锦熙接过饮料,指尖碰到杯壁凝结的水珠。

路临深坐下,从书包里掏出笔记本:"张院士提到了我们的研究方向。"他翻开一页密密麻麻的公式,"这是初步构思的量子音乐化算法框架。"

陆锦熙凑过去看,突然笑出声:"你在这写谱子?"他指着公式间隙的几个音符。

路临深耳根微红:"只是...辅助记忆。"

午餐后,他们一起去图书馆。清华的老馆依然古色古香,红木桌椅散发着时光的气息。路临深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开始完善上午的算法;陆锦熙则翻阅声学物理的专著,不时在五线谱本上记下灵感。

两小时后,路临深揉着发酸的脖子抬头,发现陆锦熙正偷偷在他的草稿纸上画五线谱。整页黎曼积分中混着《小星星》的旋律,还有几个歪歪扭扭的爱心。邻座的女生捂嘴偷笑,路临深无奈地推了推眼镜,却任由陆锦熙继续胡闹。

"路老师,"陆锦熙压低声音,"帮我看看这个频率转换对不对?"

他推过来一张谱子,上面是尝试将氢原子光谱转化为旋律的创作。路临深认真检查了一遍,用红笔标出几处需要调整的音程关系。

"这里,巴尔末系的前四项。"他指着谱子,"频率比应该是9:8:7:6,你用了平均律。"

陆锦熙歪头:"听起来会有什么不同?"

路临深思考了一下,从书包里掏出笔记本电脑,快速输入几行代码。几秒钟后,一段奇特的旋律从耳机里传出——像是来自宇宙深处的歌声,既陌生又莫名熟悉。

"这才是氢原子的声音。"路临深轻声说。

陆锦熙听得入神,突然抓住他的手:"这太棒了!能不能用到我的期中作品里?"

"可以,但需要标注引用。"路临深一本正经地说,却在陆锦熙的笔记本上写下"路临深&陆锦熙 共同创作"。

傍晚的课程结束后,他们在荷塘边的小亭子碰头。夕阳将水面染成金色,几只野鸭悠闲地游过。陆锦熙从书包里掏出两个苹果和一副耳机,分给路临深一半。

"听,这是我今天录的。"他按下播放键,耳机里传来古琴与电子乐的混合音效,"民乐系的师兄帮忙录的《流水》,我用傅里叶变换重新处理了频谱。"

路临深闭眼听着,突然说:"这里有个谐波缺失。"他指向某个时间点,"可能是录音设备的频率响应问题。"

陆锦熙惊讶地看着他:"你光听就能分辨出来?"

"训练过的耳朵可以。"路临深摘下耳机,开始讲解声波与量子谐波的相似性。陆锦熙拿出小录音笔放在两人之间,将这段即兴讲座录下来,准备作为新作品的采样素材。

暮色渐浓,陆锦熙从包里掏出便携键盘,接上耳机开始即兴演奏。路临深继续讲解着宇宙弦理论,而陆锦熙则将那些深奥的概念转化为音符——高维空间用不和谐音程表现,膜宇宙理论变成跳跃的节奏。几只栖息的水鸟被这无声的演奏惊飞,掠过泛起涟漪的水面。

回胡同的路上,陆锦熙突发奇想:"我们骑车绕远路吧!"

路临深看了看手表:"预计增加17分钟路程。"

"就当探险!"陆锦熙已经跳上后座,"我发现清华好多地方都变了。"

自行车吱呀呀地穿过黄昏的校园,路过新建的实验楼,翻修的运动场,还有他们高中时经常光顾的奶茶店——现在变成了咖啡馆。风吹起陆锦熙的衣摆和路临深的衬衫下摆,像两面小小的旗帜,宣告着他们的归来。

到家时天已全黑。胡同里只有零星几盏路灯,但星空格外明亮。路临深在小院里架起望远镜,陆锦熙则搬出房东留下的老收音机,继续调试宇宙背景辐射的接收频率。

"看那里。"路临深调整望远镜焦距,"木星和它的卫星。"

陆锦熙凑近目镜,看见一个小小的光点周围环绕着更小的亮点。收音机里,宇宙的嗡鸣与远处胡同里传来的二胡声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陆锦熙轻声说,"让科学变得可听可感。

路临深点头,手指轻轻拨动收音机旋钮,将来自宇宙的声音调得更清晰些。在这个平凡的秋夜,在清华园旁的小胡同里,两颗共振的星辰开始了他们新的征程。

上一章 第四十章 归航的星 青春交响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 谐波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