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白渡桥在晨光中泛着金属光泽,俞婉清调整相机参数,等待最佳光线。她提前一小时到达,就为了捕捉这座百年老桥从沉睡中苏醒的瞬间。
"你总是这么早吗?"
祁煜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俞婉清差点摔了相机。她转身,看到他穿着深蓝色休闲衬衫和黑色长裤,比平时看起来随意许多。阳光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柔和的光影。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她举起相机,不由分说地按下快门,"笑一个?"
祁煜条件反射地侧过脸:"我不拍照。"
"太迟了。"俞婉清得意地晃了晃相机,"已经存盘了。"
祁煜皱眉,却没有真的生气。他走到栏杆边,望着黄浦江上来往的船只:"所以,你的拍摄计划是什么?"
俞婉清从包里掏出一张折叠的上海地图,在桥栏上摊开。地图上用红笔圈出了十几个地点,大多在老城区。
"我管它叫'城市记忆'计划。"她指着那些标记,"这些地方都有五十年以上的历史,记录着上海的真实面貌。我想用镜头捕捉这些即将消失的角落,而你..."她抬头看向祁煜,"作为建筑师,可以给我专业视角的指导。"
祁煜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停在一个红圈上:"这里,董家渡的老弄堂,马上就要拆迁了。"
"你去过?"
"小时候住过一段时间。"祁煜的语气中有一丝俞婉清从未听过的怀念,"那里的砖墙上有孩子们用粉笔画的跳房子格子,几十年了还在。"
俞婉清敏锐地捕捉到他表情的微妙变化:"那我们今天就去那里。"
他们沿着外滩漫步,俞婉清时不时停下来拍摄——一个卖棉花糖的老人,一对拍婚纱照的新人,江面上掠过的白鹭。祁煜出人意料地耐心,甚至偶尔会指出一些她忽略的细节。
"看那个阳台,"他指着一栋老洋房,"铸铁栏杆上的花纹是典型的Art Deco风格,但融入了中国传统云纹元素。"
俞婉清顺着他的指引调整镜头:"你怎么会注意到这些?"
"职业习惯。"祁煜难得地多解释了几句,"好的建筑就像人一样,细节处藏着灵魂。"
董家渡比俞婉清想象的还要老旧。狭窄的弄堂里挂满晾晒的衣物,斑驳的墙面上贴着层层叠叠的小广告。几个老人坐在竹椅上喝茶,好奇地打量着这两个衣着光鲜的陌生人。
"就是这里。"祁煜停在一面砖墙前,指尖轻触上面模糊的粉笔痕迹,"跳房子格子。"
俞婉清蹲下身,从低角度拍摄那些几乎被岁月抹去的线条。当她调整焦距时,发现取景框中出现了祁煜的手——他正无意识地沿着那些格子描画,仿佛回到了童年。
咔嚓。
祁煜收回手:"拍这个做什么?"
"因为真实。"俞婉清站起身,"建筑不只是钢筋水泥,更是记忆的容器。你看这些痕迹..."她指向墙面,"虽然褪色了,但它们承载了多少孩子的笑声?这才是城市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