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下午三点十五分,陈哲远推开"沫沫咖啡馆"的玻璃门。
与高档餐厅不同,这里的门铃是手工制作的,发出清脆的贝壳碰撞声。
咖啡馆不大,但布置温馨。原木桌椅,墙上挂着顾客的拍立得照片,角落里一台老式唱片机正播放爵士乐。最引人注目的是整面墙的书籍,从经典文学到流行小说应有尽有。
"你迟到了。"苏沫的声音从吧台后传来。她今天恢复了平常的装扮——白T恤、牛仔裤,头发随意扎成马尾,只有手腕上一串彩色珠子手链添了点亮色。
"路上堵车。"陈哲远环顾四周,"比我想象的...有人情味。"
"这是夸奖吗?"苏沫擦着咖啡杯,"坐吧,喝什么?"
陈哲远选了靠窗的位置,那里可以同时看到咖啡馆全貌和街景。"美式,不加糖。"
苏沫亲自端来咖啡,还有一小块巧克力蛋糕:"尝尝,我的招牌。"
陈哲远抿了一口咖啡,眉毛微挑:"比我想象的好。"
"金融精英也会说人话啊。"苏沫拉开对面的椅子坐下,"所以,你说的'经营建议'?"
陈哲远从公文包拿出一个文件夹:"我查了公开数据。你们咖啡馆位于老城区文艺聚集地,半径500米内有四家连锁咖啡店,但你的特色是..."
"等等,"苏沫打断他,"你调查我的店?"
"商业分析而已。"陈哲远翻开文件,"你的优势在于社区粘性——回头客占比65%,远高于行业平均。但问题也很明显:客单价太低,翻台率不足,原材料浪费严重。"
苏沫瞪大眼睛:"你怎么知道这些?"
"你门口的价目表,我观察了半小时的顾客流量,还有..."陈哲远指了指后厨方向,"垃圾桶就在后门旁边,我看到至少三个完好的牛角包被扔掉了。"
苏沫的脸微微发红:"那是昨天没卖完的,我们有食品安全标准..."
"可以做成盲盒福袋,下午五点后打折出售。"陈哲远打断她,"或者捐赠给社区老人中心,既能抵税又能赚口碑。"
苏沫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起身走向柜台:"阿杰!把昨天的点心打包,送到隔壁养老院去。"
名叫阿杰的年轻店员惊讶地抬头:"免费送?"
"对,就说'沫沫咖啡馆敬老特供'。"苏沫回头看了陈哲远一眼,"顺便在门口贴个海报。"
陈哲远啜饮着咖啡,藏起嘴角的笑意。他欣赏行动力强的人。
接下来的两小时,陈哲远帮苏沫梳理了咖啡馆的运营问题。从供应链优化到会员制度设计,尽管失去了金融方面的超常能力,但多年的商业直觉仍在。苏沫则时不时提出反驳,两人争论激烈时,引得几位老顾客好奇张望。
"你确定提高单价不会赶走老顾客?"苏沫皱眉看着陈哲远修改后的价目表。
"不是单纯提价,是重塑产品结构。"陈哲远指着菜单,"你看,基础咖啡保持原价,但增加特色饮品和甜品套餐,目标是有消费能力的文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