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头挨着头,一个讲解音乐理论,一个解释触觉反馈的细微差别,不知不觉窗外的天空已经泛白。
"我有个想法。"宋亚轩突然写道,"我想尝试用你的系统创作一段音乐。不是改编现有的曲子,而是专门为触觉聆听而作。"
林小满眨了眨眼,长长的睫毛在晨光中投下细小的阴影。她慢慢露出一个笑容,写道:"那我会是第一个'听'它的人。"
接下来的两周,宋亚轩几乎每天都泡在林小满的工作室里。他学习她的"语言",尝试理解听障人士感知音乐的方式;而她则向他学习传统乐理,两人在碰撞中不断调整那个震动乐谱系统。
宋亚轩发现,为触觉创作音乐与为听觉创作完全不同。他需要考虑的不再是和声的优美,而是震动频率的协调;不再追求旋律的流畅,而是触觉反馈的节奏感。这对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种解放——失聪后第一次,他的残疾反而成了优势。
"这段太密集了。"林小满在"听"完宋亚轩的第三版草稿后写道,"连续高频震动会让人感到刺痛,需要更多间隔和变化。"
宋亚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作为听人,他从未考虑过音乐可能带来物理上的不适。他又修改了一遍,这次加入了更多节奏变化和触感对比。
"好多了!"林小满体验后兴奋地写道,"结尾部分的低频震动像海浪一样,很舒服。"
宋亚轩看着她闭眼感受音乐时微微颤动的睫毛,胸口涌起一股奇特的暖流。曾经,他追求的是音乐厅里雷鸣般的掌声;而现在,林小满的一个微笑就足以让他感到满足。
周六下午,林小满提议去海边散步。"你需要休息,"她写道,"而且涨潮时沙滩的震动很有趣。"
滨海市的海滩在下午时分人并不多。宋亚轩和林小满沿着潮湿的沙滩漫步,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林小满脱了鞋,赤脚走在沙滩上,每一步都踩得极重。
"这样能感受到震动。"她写道,然后示范给宋亚轩看。
宋亚轩学着她的样子脱掉鞋袜。温暖的沙子从脚趾间溢出,当一波较大的海浪冲上岸时,他确实感受到了从脚底传来的细微震动——不是声音,而是一种物理上的波动。
"我从来没想过可以这样'听'海。"他写道。
林小满笑了,写道:"我'听'到的世界可能比你想象的丰富得多。"
她开始用手语"描述"她感知中的海浪——不是声音的模拟,而是节奏、力度和形态的表达。宋亚轩看得入迷,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那种独特的"语言"中自有一种诗意。
"小满!"一个男声从身后传来。
宋亚轩转过头,看到一个穿着时髦的高个子年轻人大步走来。那人戴着最新款的骨传导耳机,手腕上智能表盘不时闪烁。
林小满的表情明显僵硬了一瞬,但还是礼貌地挥了挥手。
"好久不见。"年轻人走近后,目光在宋亚轩身上扫了一圈,"这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