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轩点点头,被引导着站到教室中央的一个特制平台上。当学生们开始"演奏"时,他脚下的平台将节奏转化为强烈的震动,同时墙上的LED灯随着"音乐"变换图案。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旋律,但这种多感官的刺激确实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体验。
最震撼的是,那些听障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快乐和自信——他们不是在勉强模仿听人的音乐,而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
体验结束后,张老师通过林小满的翻译告诉宋亚轩:"音乐的本质是振动,而振动可以通过无数方式感知。我们不是在'替代'听觉,而是在扩展音乐的定义。"
回程的路上,宋亚轩沉默了很久。最后他在笔记本上写道:"谢谢你带我来这里。我意识到自己有多傲慢——我一直在想如何'翻译'传统音乐,却没想过可以创造全新的形式。"
林小满微笑着摇摇头,写道:"你的专业知识正是我们需要的。但你需要先放下'失去'的悲伤,才能看到已经'得到'的新可能。"
这句话像一束光照进宋亚轩心中最黑暗的角落。失聪后,他一直在哀悼失去的音乐世界,却没意识到一扇新的门已经打开。
"我想重新开始。"他写道,"不是作为失去听力的听人音乐家,而是......作为一个音乐探索者。"
林小满的眼睛在夕阳下呈现出琥珀般的色彩。她伸出手,轻轻碰了碰宋亚轩的手腕——在他们的"语言"中,这意味着"理解"。
那一刻,宋亚轩感到某种东西在心底悄然生根,那不仅仅是对音乐的新认识,还有对这个用双手"歌唱"的女孩日益增长的情感。
---
宋亚轩的指尖轻轻敲击着工作室的桌面,节奏是他和林小满正在完善的震动乐谱系统中的基础节拍模式。窗外,滨海市迎来了初夏的第一场雨,雨滴打在玻璃上的震动通过木桌传导到他的手臂,形成一种意外的伴奏。
"这样如何?"他在笔记本上写道,同时用另一只手在桌面上划出一系列不同强度的敲击,"强、弱、次强、弱,四四拍的基本感觉。"
林小满闭着眼睛,手掌平贴在桌面上感受了一会儿,然后摇摇头。她拿起笔写道:"太规整了。听障孩子更喜欢有变化的节奏,像心跳,不会完全均匀。"
她示范了一个略微不规则的节奏,在某些拍子上加入微妙的延迟或强调。宋亚轩感受了一会儿,突然明白了她的意思——这种节奏更像自然界的声响,海浪、风声或者鸟鸣,而不是机械的节拍器。
"你是对的。"他写道,"我们太习惯用机械化的精准来定义音乐,却忘了它最初源于自然。"
林小满笑了,眼睛弯成月牙。她最近常常这样笑,尤其是当他们有突破性想法的时候。宋亚轩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看到这个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