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那么想合作,"马嘉祺最终开口,"明天带你的'理论'来我公寓。让我看看业余人士能有什么高见。"
林小满的眼睛亮了起来:"准备好颠覆你的音乐观吧,钢琴王子。"
——————
第二天上午,马嘉祺坐在钢琴前,反复弹奏一段德彪西的《月光》。右耳的嗡鸣今天格外顽固,像一把钝锯在切割他的听觉神经。
门铃响起,他起身时一阵眩晕,不得不扶住墙壁。打开门,林小满抱着小提琴和一大摞资料站在门口,今天她扎着高高的马尾,穿着印有音符图案的T恤和牛仔裤,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小。
"你脸色很差。"她一进门就说道。
马嘉祺没有理会,径直走向钢琴:"开始吧,展示你的'颠覆性理论'。"
林小满放下东西,从包里取出一个小录音机:"先听听这个。"
录音里是一个女孩弹奏《献给爱丽丝》的片段,技术生涩,有几处明显错音。接着是同一段落,由专业钢琴家演奏,完美无瑕。
"哪个版本更能打动你?"她问。
"当然是后者。"马嘉祺不假思索,"前者简直是对音乐的亵渎。"
"有趣。"林小满播放另一段录音,这次是一个男孩唱歌,音准飘忽,"这是我的患者小明,十二岁,自闭症谱系。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开口唱歌。"
录音里,男孩唱完后,背景音中传来一个女人的抽泣声:"他从来没叫过我妈妈..."
马嘉祺沉默了。
"完美的音乐追求艺术高度,"林小满轻声说,"而不完美的音乐却能直抵人心。这就是我的理论核心。"
"所以你在提倡业余主义?"
"不,我在说'真实'。"她走近钢琴,"我听过你的所有演出录音,技术无可挑剔,但直到那天你在社区中心弹《小星星》,我才第一次'感受'到马嘉祺这个人。"
马嘉祺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琴键上敲击:"音乐需要标准。"
"谁定的标准?"林小满反问,"巴赫?贝多芬?还是那些坐在音乐厅里打瞌睡的评论家?"
她突然坐到钢琴凳另一侧,距离近得让马嘉祺能闻到她发丝间的橙花香气。林小满在钢琴高音区弹了一个简单的五音模式,重复三次,每次节奏略有不同。
"听到区别了吗?第三次我故意放慢了最后一个音符。"
马嘉祺点头。
"在我的治疗中,这种微小变化能让患者感知到音乐的'人性'——它不是机器生产的完美产品,而是有呼吸、有情绪的活物。"
马嘉祺不由自主地接续了她的旋律,加入左手伴奏,将其发展成一段小变奏。林小满微笑起来,拿起小提琴,尝试跟上他的节奏。她的弓法仍然生涩,但比上次有了进步。
他们就这样即兴演奏了十几分钟,直到马嘉祺的右耳突然一阵刺痛,让他不得不停下来。
"怎么了?"林小满放下小提琴。
"没什么。"他揉了揉耳朵,"只是受不了你的音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