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冲过来抢笔记本:"职业习惯!分析人的行为模式是我的专长!"
马嘉祺高举笔记本不让她够到:"你像个跟踪狂一样研究我多久了?"
"从你在肖邦大赛弹错那个音符开始!"林小满脱口而出,随即捂住嘴。
马嘉祺愣住了:"那是七年前的事。"
林小满的脸红得像熟透的苹果:"我...我当时在少年班,电视转播看到你...那个错音处理得很人性化..."她的声音越来越小。
马嘉祺放下笔记本,不知为何并不感到被冒犯,反而有种奇怪的被理解感:"所以你是我的...粉丝?"
"研究者!"林小满气呼呼地纠正,"而且我早就对你后来的商业化演绎失望了。"
"商业化?"马嘉祺挑眉。
"就是刚才沙龙里那些人喜欢的——精准到无趣的演奏。"林小满拿起小提琴,"真正的马嘉祺在刚才那首《月光》里才出现。"
马嘉祺想反驳,却发现自己无话可说。他转而拿起林小满的笔记本,指着一处分析:"这里写错了,我弹那个段落用指关节发力不是技术选择,是因为前一天练琴过度手指抽筋。"
林小满瞪大眼睛:"真的?所有评论家都把那称为'革命性指法创新'!"
"音乐界就是这样,"马嘉祺耸肩,"把偶然包装成必然。"
两人对视一眼,突然同时笑了起来。这一刻,某种无形的隔阂似乎被打破了。
"好吧,研究者小姐,"马嘉祺翻开空白乐谱纸,"让我们开始创作你的'跨界杰作'。"
——————
接下来的三天,公寓里不断传出钢琴与小提琴的合奏声,夹杂着频繁的争吵。
"不行,这段转调太突兀!"马嘉祺第十次打断演奏,"观众会以为我们音准出了问题。"
"就是要这种效果!"林小满坚持道,"就像人情绪转换时的自然波动。"
"音乐有规则!"
"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争吵往往持续到其中一人摔门而出,但奇怪的是,他们总会在几小时后再次聚在钢琴前,尝试新的可能性。
第四天清晨,马嘉祺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看见林小满顶着黑眼圈,手里挥舞着一张纸。
"我想到了!"她冲进公寓,"我们可以用镜像结构——你负责完美的古典框架,我在关键节点插入即兴变奏,象征治疗中的突破时刻!"
马嘉祺睡眼惺忪地看着她潦草绘制的结构图,突然意识到这个构思的巧妙——它既尊重了传统音乐形式,又融入了治疗艺术的核心理念。
"这...其实不错。"他勉强承认。
"只是'不错'?"林小满得意地转了个圈,"这是天才的灵感!我熬了整个通宵想出来的!"
马嘉祺注意到她眼下的青黑和凌乱的头发,莫名有些心疼:"你该先休息。"
"没时间了,"林小满已经坐到钢琴前,"音乐节初选下周就截止提交样片,我们得赶紧录个小样。"
马嘉祺倒了杯温水递给她:"至少喝点水,你的声音都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