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白炽灯在深灰色地砖上投下冷光,宁棠桉翻动《教育心理学》的手指突然顿住。斜对角的卡位传来布料摩擦声,个子不高的女生正将厚重的《刑法》教材摞上桌面,浅杏色毛衣袖口随着动作滑落,露出半截银色手链,链坠是枚小小的天平图案。
女生扎着低马尾,发尾别着枚银杏叶形状的发卡,整理书本时会下意识抿嘴唇,睫毛在眼下投出细小的阴影。宁棠桉盯着那枚发卡,钢笔尖在草稿纸上洇出深色墨点——这种没来由的熟悉感,像极了高中时代总在画室后门遇见的背影。那时她也常看到某个女生,在夕阳里低头整理画具,发间别着同样小巧的装饰。
"同学,请问这边插座能用吗?"宁棠桉攥着充电线走过去,运动鞋底在地面蹭出细微声响。女生抬头时露出梨涡,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能用,你坐吧。"她往旁边挪了挪保温杯,杯身印着"淮大法学院辩论队"的烫金字样,杯盖上还粘着枚卡通贴纸,是只戴着律师帽的小熊。
"你的贴纸很可爱。"宁棠桉放下书包,指着杯盖随口说道。女生愣了一瞬,随即笑出声:"是沈枝槐贴的,她说这样显得不那么严肃。"她主动推过便签本,"需要草稿纸吗?我带得多。"纸张边缘画着歪歪扭扭的思维导图,刑法分则的条款旁还配着小图标。
两人交换微信那天,宁棠桉发现温予昕的朋友圈封面是张辩论赛合照。画面里十几个年轻人挤在镜头前,温予昕站在后排笑得灿烂,身旁高个女生搭着她肩膀,手中举着冠军奖杯。"你们辩论队好厉害。"宁棠桉发消息时,手指在屏幕上方悬了三秒。很快收到回复:"都是沈枝槐带队厉害!下次有比赛叫你来看呀。"
此后三周,宁棠桉的聊天框里堆满已读不回的消息。她分享新发现的自习室、推荐冷门纪录片,得到的回应永远是"在备赛""下次吧"。有次她特意绕路去法学院,在走廊尽头看见温予昕踮脚给高个女生整理领带,对方垂眸认真倾听的神情让她呼吸一滞。正要转身离开,却听见温予昕突然提高声音:"上次你说的那个案例,我找到新的判例了!"两人随即低头讨论起来,手中的笔记本上满是红蓝批注。
"那个女生是你室友吗?"宁棠桉装作随意地问。温予昕正在低头刷题,铅笔在草稿纸上划出刺耳声响:"沈枝槐,法学院的,也是辩论队队长。"她说话时喉结微动,笔记本边缘用红笔写满"证据链"的批注,空白处还画着加油打气的小太阳。"能把她微信推给我吗?我想请教法律案例分析。"宁棠桉盯着那些字迹,突然开口。
通过好友申请后,宁棠桉翻遍沈枝槐的朋友圈。最新动态是在外国语学院的讲座现场,她穿着黑色西装,手中的全英文演讲稿被教授圈出多处批注。评论区里温予昕连发三个点赞表情,还留言:"沈队赛高!"再往下翻,有张两人在图书馆的背影合照,温予昕指着书本仰头大笑,沈枝槐的笔记本上画着吐槽她的简笔画。最新一条未公开的相册分享里,存着二十多张温予昕在辩论赛上的抓拍,每张照片下方都标注着"最佳辩手预备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