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吟·立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为组诗《秦中吟十首》的第六首。全诗如下:
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
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
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
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
为文彼何人,想见下笔时。
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
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
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
我闻望江县,麹令抚惸嫠。
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
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歧。
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
至今道其名,男女皆涕垂。
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
《秦中吟·立碑》还有以下重点字词:
- 勋德:功勋与品德,这里指人们的功勋和道德水平。
- 铭勋:在碑上铭刻功勋,“铭”有铭刻、记载之意。
- 仲尼:孔子的字,这里用来代指品德高尚、有贤德之人。
- 愚者:指没有见识、容易被虚假言辞迷惑的人。
- 贤者:指有智慧、有道德、能明辨是非的人。
- 苍苔:青色的苔藓,“古石苍苔字”描绘出石碑年代久远,长满苔藓的样子。
- 攀辕:百姓拉住车辕,用来表示对官员的挽留,体现出百姓对曲令的不舍。
- 碑碣:碑刻的统称,方者叫碑,圆者叫碣,这里泛指为纪念某人或某事而立的石碑。
- 陵夷:山陵变为平地,喻文风衰颓。
- 直:通“值”。
- 赀:通“资”,钱财。
- 仍:更,还要。
- 愧词:在碑文中替人家乱吹捧而感到内心有愧。
- 惸:鳏夫。
- 嫠:寡妇。
- 江湄:江边。
翻译:
人们的功勋和品德已经逐渐衰落,文章的风气也随之衰败。
只看到山中的石头,被立成了路旁的碑。
碑上铭刻功勋的都说是如同姜太公那样的人物,叙述品德的都比作孔子那样的圣贤。
还以字数多为可贵,上千字的碑文价值万钱。
写这些碑文的是什么人呢,可以想象他们下笔的时候。
只是想让愚昧的人看了高兴,却不考虑会被贤能的人嘲笑。
岂止是会被贤能的人嘲笑,还会传给后代,让后人产生怀疑。
古老的石碑上长满了青苔的文字,怎么知道那不是让人内心有愧的言辞呢。
我听说望江县,有个姓曲的县令抚恤鳏寡孤独的人。
他在任上施行仁政,可是他的名声却没有传到京城。
他去世后想要归乡安葬,百姓们堵在岔路口挽留他。
人们拉住车辕不让他走,最后只能把他葬在江边。
直到现在说起他的名字,无论男女都会感动得流下眼泪。
虽然没有人给他立碑刻石,但是只有当地的百姓们都知道他的好。
《秦中吟·立碑》体现了白居易以下思想:
一、批判社会虚伪浮夸之风
诗人尖锐讽刺了唐代"谀墓"陋习,揭露碑文创作沦为金钱交易的本质。"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以夸张手法指出碑文千篇一律的虚假吹捧,将普通人拔高为圣贤,实为对社会浮夸风气的辛辣嘲讽。
二、强调功德的真实性
通过"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的反问,揭示石碑文字的不可信性。对比曲县令"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的结局,提出真正的功德应体现在百姓心中而非石碑之上,体现了"行胜于言"的价值观。
三、揭露社会评价体系的扭曲
诗中"千言直万赀"的描写,直指碑文创作已异化为牟利工具,与"在官有仁政"却"名不闻京师"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批判了当时重形式轻实质的社会评价体系。
四、新乐府运动的创作主张
作为新乐府运动代表,白居易在此诗中延续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理念。通过"我闻望江县"的纪实写法,将批判锋芒指向社会现实,体现了诗人"唯歌生民病"的创作精神。
这种思想与《秦中吟》组诗整体风格一致,展现了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社会批判力度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