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华原磬》全文如下:
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
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
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
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
梨园弟子调律吕,知有新声不如古。
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
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
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
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
磬襄入海去不归,长安市儿为乐师。
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
翻译:
华原磬啊,华原磬,古代的人不喜欢听而如今的人却爱听。
泗滨石啊,泗滨石,如今的人不敲击而古代的人却常敲击。
如今的人和古代的人为什么喜好不同呢?用哪种不用哪种全由乐工来决定。
乐工虽然人在那里,可耳朵却像被堵塞一样。不分辨乐音的清浊简直就是聋子。
梨园弟子们调试乐律,他们只知道有新的乐曲却不懂得古朴的音调更妙。
古人说浮磬出自泗水边,有人能立刻辨别乐声,甚至不惜冒死进谏,因为那乐声太能打动人了。
宫廷的乐队一旦演奏起华原磬的声音,君主的心就变得荒怠,忘了边疆的大臣和国家的安危。
果然胡人的贼寇从燕地起兵叛乱,武将们很少有人肯为保卫边疆拼死作战。
这才知道音乐是和时政相通的啊,哪里是仅仅听听那铿锵的声音就算了呢?
鲁国懂得击磬的乐官磬襄因为世道混乱而渡海离去不再回来,长安那些市井小儿却成了乐师。
华原磬和泗滨石所发出的声音,到底哪个清哪个浊,如今又有谁能真正知晓呢?
《新乐府·华原磬》中的重点字词解释如下:
- 华原磬:华原县所产的磬。华原,今陕西耀县。磬,古代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
- 泗滨石:指泗滨浮磬,古代的一种石制打击乐器,产于泗水之滨。
- 乐工:古代指掌管音乐的官吏或乐人。
- 梨园弟子:指唐玄宗时梨园宫廷歌舞艺人的统称。
- 律吕: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后用以指乐律或音律。
- 浮磬:水边一种能制磬的石头,这里指用其制成的磬。
- 宫悬:指古代宫廷悬挂的乐器,四面悬挂为宫悬。
- 封疆臣:指守卫边疆的大臣。
- 胡寇:指安史之乱中的叛军。
- 磬襄:人名,春秋时鲁国的乐师,善击磬,名襄,因称“磬襄”。
- 长安市儿:指长安城中的市井少年,这里指不懂音乐真谛的乐师。
《新乐府·华原磬》中的重点句型如下:
- 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运用比喻,将乐工的耳朵比作墙壁,形象地批判了乐工不辨音乐清浊的现象,暗示他们失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 梨园弟子调律吕,知有新声不如古:通过梨园弟子只知新声不知古乐的对比,表达了对当时人们喜好新声、抛弃古乐传统的感慨。
- 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引用典故,借古人能听出泗滨磬乐声之妙,甚至不惜冒死进谏,强调古乐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 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写出宫廷演奏华原磬后君主的反应,揭示了这种音乐对君主的不良影响,使其荒怠朝政,忘却边疆大臣和国家安危,点明音乐与政治的关联。
- 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直抒胸臆,总结出音乐与时政相通的道理,指出听音乐不能仅仅停留在声音的铿锵悦耳上,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 磬襄入海去不归,长安市儿为乐师:以磬襄离去和长安市井小儿成为乐师的对比,反映了当时音乐领域的混乱和真正懂音乐之人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