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人  文学   

新乐府.司天台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

《新乐府·司天台》全文

司天台,仰观俯察天人际。

羲和死来职事废,官不求贤空取艺。

昔闻西汉元成间,上陵下替谪见天。

北辰微闇少光色,四星煌煌如火赤。

耀芒动角射三台,上台半灭中台坼。

是时非无太史官,眼见心知不敢言。

明朝趋入明光殿,唯奏庆云寿星见。

天文时变两如斯,九重天子不得知。

不得知,安用台高百尺为。

翻译

司天台啊司天台,仰观天文俯察人间关系。

羲和死后职官荒废,官员不寻贤才只重技艺。

曾闻西汉元帝成帝年间,君臣失序灾象显现。

北极星暗淡无光,四星闪耀如火焰赤红。

光芒冲射三台星,上台半暗中台断裂。

当时并非没有太史官,眼见异变却不敢直言。

次日上朝进明光殿,只奏祥瑞庆云与寿星。

天文异变与人事如此背离,九重天子全然不知。

既然不知实情,要那百尺高台又有何用?

重点字词

司天台:唐代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官署。

羲和:传说中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此处代指天文官员。

元成间:西汉元帝、成帝时期,暗喻朝政衰败。

北辰:北极星,象征帝王。

四星:指荧惑(火星)、岁星(木星)、镇星(土星)、太白(金星),古人认为其异常代表灾变。

三台:星官名,象征三公(辅佐大臣)。

庆云寿星:祥瑞天象,代指粉饰太平的奏报。

重点句型

“是时非无太史官,眼见心知不敢言”

- 讽刺与批判:用双重否定强调官员明知灾变却隐瞒不报,揭露官场谄媚风气。

“天文时变两如斯,九重天子不得知”

- 对比与讽刺:天文异变与人事腐败形成反差,天子被蒙蔽,暗示统治危机。

“不得知,安用台高百尺为”

- 反问与象征:以司天台的无用,隐喻统治者不纳忠言、空设机构的昏聩。

“上陵下替谪见天”

- 因果关系:君臣失序导致天象示警,体现儒家“天人感应”思想。

主题与背景

- 主题:借司天台的失职,讽刺官员隐瞒灾异、粉饰太平的行径,警示统治者应重视实际政务,戒除享乐。

- 背景:作于元和年间,白居易以新乐府运动“补察时政”为目的,揭露中唐官僚体系的腐朽。

全诗以史为鉴,语言直白犀利,通过天文灾异与政治腐败的关联,深化了新乐府“即事名篇”的批判精神。

上一章 新乐府.太行路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最新章节 下一章 新乐府.捕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