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人  文学   

新乐府.捕蝗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

《新乐府·捕蝗》全文

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

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

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河南长吏言忧农,课人昼夜捕蝗虫。

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

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翻译

捕蝗啊捕蝗,是谁家的孩子在烈日下忍饥劳作?

兴元战乱后阴阳失衡,邪气滋生化为蝗灾。

蝗灾始于两河与三辅地区,如蚕暴食、似雨纷飞。

千里良田青苗尽毁,只剩赤地一片。

河南长官声称忧农,强征百姓昼夜捕蝗。

此时粮价飞涨至斗米三百钱,蝗虫竟与粟米等价。

捕蝗究竟有何益处?徒增灾民劳苦与花费。

一虫死而百虫生,人力岂能战胜天灾?

我听说古代良吏善政可驱蝗出境,

又闻贞观初年太宗吞蝗,以仁德感化天地。

君主有德则万民仰赖,蝗灾虽至亦无害。

重点字词

兴元兵后:指唐德宗兴元年间(784年)的战乱,导致生态失衡。

两河及三辅:两河指黄河、淮河;三辅指京城长安周边地区。

课人:征调百姓。课,征收、摊派。

贞观:唐太宗年号,此处借古讽今,暗含对当下吏治的批判。

文皇:唐太宗李世民,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

一虫虽死百虫来:比喻治标不治本,暗讽官吏无能。

重点句型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 比喻与夸张:以“雨飞”“蚕食”形容蝗灾规模之巨,“空赤土”凸显灾情惨烈。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

- 反问与讽刺:质问捕蝗的实际效果,揭露官吏以救灾为名加重百姓负担。

“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 哲理与批判:指出人力无法对抗天灾,暗讽统治者不务正业,忽视根本民生问题。

“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 对比与用典:借古代良吏的善政,反衬当时官吏的无能,隐含对政治清明的呼吁。

“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 卒章显志:以唐太宗吞蝗的典故,点明君主德行对国家的影响,呼吁统治者以德治国。

主题与背景

- 主题:通过描写蝗灾的危害与官吏的无能,批判中唐时期统治腐败、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呼吁统治者以仁政治国。

- 背景:作于元和年间(806-820),时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白居易借新乐府“即事名篇”,以捕蝗为喻,揭露官吏表面救灾实则剥削百姓的本质。

全诗语言质朴,叙事与议论结合,体现了新乐府运动“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

上一章 新乐府.司天台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最新章节 下一章 新乐府.昆明春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