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人  文学   

新乐府.驯犀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

《新乐府·驯犀》全文及解析

全文

驯犀驯犀通天犀,躯貌骇人角骇鸡。

海蛮闻有明天子,驱犀乘传来万里。

一朝得谒大明宫,欢呼拜舞自论功。

五年驯养始堪献,六译语言方得通。

上嘉人兽俱来远,蛮馆四方犀入苑。

秣以瑶刍锁以金,故乡迢递君门深。

海鸟不知钟鼓乐,池鱼空结江湖心。

驯犀生处南方热,秋无白露冬无雪。

一入上林三四年,又逢今岁苦寒月。

饮冰卧霰苦蜷跼,角骨冻伤鳞甲蹜。

驯犀死,蛮儿啼,向阙再拜颜色低。

奏乞生归本国去,恐身冻死似驯犀。

君不见建中初,驯象生还放林邑。

君不见贞元末,驯犀冻死蛮儿泣。

所嗟建中异贞元,象生犀死何足言。

翻译

驯犀啊驯犀,长着通天犀角,身躯相貌令人生畏,尖角能震慑雄鸡。

海外蛮夷听说唐朝有圣明天子,驱赶驯犀乘驿车万里迢迢而来。

一朝得以拜见天子于大明宫,欢呼跪拜自夸进献之功。

历经五年驯养才敢进献,经过多次翻译语言才得沟通。

皇帝嘉奖人兽远来,将犀角收入四方馆的苑囿。

用美玉般的草料喂养,用金链锁系,故乡遥远而宫门幽深。

海鸟不懂宫廷钟鼓之乐,池鱼徒然怀想江湖之心。

驯犀生长于南方炎热之地,秋天不见白露,冬天不见飞雪。

一入上林苑三四载,又遇今年苦寒之月。

饮冰卧雪痛苦蜷缩,角骨冻伤,鳞甲紧缩。

驯犀死,蛮儿啼哭,向朝廷再拜,神情悲戚。

上奏请求回归本国,唯恐像驯犀一样冻死。

您可曾见建中初年,驯象被放归林邑生还?

您可曾见贞元末年,驯犀冻死蛮儿哭泣?

可叹建中与贞元政策不同,象生犀死又何足道哉!

重点字词

通天犀:传说中犀角上通于天,象征灵异,此处指珍贵的犀牛角。

海蛮:海外蛮夷,指进贡驯犀的国家。

乘传(zhuàn):乘坐驿站的车马。

六译:多次翻译,形容语言隔阂之深。

瑶刍(chú):美玉般的草料,形容待遇优厚。

林邑:古国名,今越南中南部。

贞元:唐德宗年号,与“建中”同为唐朝年号,此处对比政策变化。

重点句型

“海鸟不知钟鼓乐,池鱼空结江湖心”

- 比喻:以“海鸟”“池鱼”喻驯犀,暗示其不适应宫廷生活,渴望自由。

“饮冰卧霰苦蜷跼,角骨冻伤鳞甲蹜”

- 细节描写:通过“饮冰卧霰”“蜷跼”等词,渲染驯犀因气候不适而死亡的悲惨。

“奏乞生归本国去,恐身冻死似驯犀”

- 直抒胸臆:借蛮儿之口,呼吁统治者体恤民生,避免强制异域之物适应本土环境。

“君不见建中初,驯象生还放林邑。君不见贞元末,驯犀冻死蛮儿泣”

- 对比手法:以建中年间释放驯象与贞元年间驯犀冻死对比,讽刺朝政反复无常。

“所嗟建中异贞元,象生犀死何足言”

- 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批判统治者好大喜功、政策随意,导致生灵涂炭。

主题与背景

- 主题:通过驯犀因气候不适而死的故事,讽刺统治者为彰显国威强迫异域贡品适应本土环境,隐喻为政者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可违背民生。

- 背景:作于贞元末年,时值唐朝由盛转衰,白居易借新乐府运动批判社会弊端,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现实意义。

全诗以叙事为主,结合象征与对比,语言质朴而寓意深刻,体现了白居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

上一章 新乐府.道州民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最新章节 下一章 新乐府.五弦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