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人  文学   

新乐府.红线毯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

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全文及解析

原文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翻译

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费尽心血染成的红线比红蓝花还要鲜艳,织成的毛毯却被铺在宫殿地上供人踩踏。

披香殿广阔十丈有余,红线毯恰好铺满整个殿中。毯上彩丝柔软蓬松,香气扑鼻,丝线虚软得似乎承受不住任何重量。美人踏毯歌舞时,罗袜绣鞋都陷没在毯中。

太原的毛毯粗糙僵硬,蜀都的锦褥单薄冰凉,都不如宣州红线毯温暖柔软,因此年年十月都要进贡到长安。

宣州太守为讨好皇帝,命人精织翻新花样的红线毯,自夸为臣尽力。百人同抬巨毯入宫,因线厚丝多无法卷起。

宣城太守啊,你可知道?织一丈毯需千两丝!大地不知寒冷,百姓却需要温暖,不要再夺走民衣去织作地毯!

重点字词

缫(sāo)丝:将蚕茧抽为丝缕。

红蓝:即红蓝花,可制红色染料。

毳(cuì)缕:鸟兽的细毛,此处指毛毯质地粗糙。

加样织:翻新花样,精织贡品。

地衣:地毯,此处指铺地的红线毯。

重点句型

“一丈毯,千两丝!”

- 对比手法:用“一丈”与“千两”的悬殊数字,揭露统治者浪费民脂民膏的罪行。

- 情感表达:以强烈的反问句式,直接质问宣州太守的贪婪与昏庸。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 主题升华:通过“地”与“人”的对比,批判统治者只顾享乐、不顾民生的本质。

- 呼吁行动:以直白的语言呼吁停止掠夺百姓衣物,体现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 侧面描写:通过舞女鞋袜陷没毯中的细节,反衬红线毯的柔软奢华,暗讽统治者的奢靡。

主题与赏析

《红线毯》通过描写宣州进贡地毯的过程,揭露了地方官员谄媚权贵、劳民伤财的行径,同时批判了最高统治者为享乐而挥霍民力的罪恶。诗中“忧蚕桑之费”实为表象,深层是对社会不公与阶级压迫的控诉。语言质朴犀利,叙事与议论结合,体现了白居易“新乐府”运动“为事而作”的精神。

上一章 新乐府.牡丹芳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最新章节 下一章 新乐府.杜陵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