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新乐府·缭绫》全文、翻译及重点解析
全文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值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蹋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翻译
缭绫啊缭绫,它像什么呢?
既不像轻柔的罗绡,也不像华美的纨绮。
它应像天台山上明月映照下,
那四十五尺飞流直下的瀑布清泉。
其上花纹奇绝非凡,
底子似白烟铺展,花朵如白雪簇拥。
谁在织就它?谁在穿着它?
是越溪贫寒的织女,是汉宫得宠的嫔妃。
去年宦官宣谕皇帝口诏,
取来宫中样式命民间织造。
织出云中秋雁成行的图案,
染成江南春水般的碧绿。
宽幅裁剪衣袖,长幅缝制裙裾,
金斗熨出波纹,剪刀裁出花纹。
异彩与奇纹交相隐映,
转身看花,花色闪烁不定。
昭阳殿的舞女正受恩宠,
一套春衣价值千金。
一旦汗渍粉污便不再穿,
拖泥踏土毫不在意。
缭绫织就耗费无数心力,
绝非普通丝帛可比。
蚕丝纤细,织女手疼,
机杼千声,织不满一尺。
若让昭阳殿的歌舞之人,
目睹织绫艰辛,也应珍惜。
重点字词
缭绫:唐代越地贡品,质地精美,花纹奇绝。
罗绡与纨绮:四种高级丝织品,反衬缭绫的独特。
天台山上明月前:以天台瀑布喻缭绫的形态与光泽。
越溪寒女:指织绫的贫寒女子,“寒”字暗含辛劳与困苦。
汉宫姬:借指唐代宫中妃嫔,象征奢侈的消费者。
丝细缲多:缲(sāo)通“缫”,抽丝过程艰辛,凸显女工不易。
金斗熨波:金斗即熨斗,熨烫出衣物的波纹,体现工艺繁复。
重点句型
比喻句:
-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以瀑布喻缭绫的垂感与光泽,形象生动。
- “地铺白烟花簇雪”:以“白烟”“雪”比喻底纹与花色,突出缭绫的素净华美。
对比句:
-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通过问答句式,揭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阶级对立。
-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与“春衣一对值千金”:以织绫之难与用绫之奢对比,批判社会不公。
反问句:
-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以反问收束全诗,暗含对统治者奢靡的讽刺与劝诫。
主题与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缭绫的精美与织作艰辛,揭露了唐代宫廷的奢侈无度与织女的悲惨命运,体现了白居易“新乐府运动”关注社会现实的精神。全诗以层层比喻、鲜明对比与辛辣讽刺,将批判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