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人  文学   

新乐府.隋堤柳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

白居易《新乐府·隋堤柳》全文及赏析

原文:

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

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

老枝病叶愁杀人,曾经大业年中春。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

紫髯郎将护锦缆,青娥御史直迷楼。

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

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

炀天子,自言欢乐殊未极。

岂知明年正朔归武德。炀天子,

自言福祚长无穷,岂知皇子封酅公。

龙舟未过彭城阁,义旗已入长安宫。

萧墙祸生人事变,晏驾不得归秦中。

土坟数尺何处葬,吴公台下多悲风。

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

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翻译:

隋堤上的柳树,历经岁月已衰老腐朽。

风雨飘摇中,仅剩几株在汴河口挣扎。

老枝病叶令人哀愁,它曾见证大业年间的春日盛景。

隋炀帝大业年间,沿运河两岸遍植柳树,

西起黄河东至淮河,绿荫绵延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暮春,柳色如烟柳絮似雪。

炀帝南巡江都肆意享乐,用柳枝系龙舟。

紫髯将军守护锦缆,美貌宫女值守迷楼。

天下财力耗尽,龙舟中歌舞何时停歇?

君荒民困国势危殆,社稷如风中危旗。

炀帝自称欢乐未尽,岂知次年唐朝兴起。

炀帝妄言福运无穷,岂料皇子沦为唐臣。

龙舟未过彭城阁,义军已入长安宫。

宫廷内乱骤起,炀帝暴毙未能归葬。

如今荒坟数尺,吴公台下悲风呜咽。

二百年来汴河路上,烟沙衰草朝朝暮暮。

后世君王如何鉴戒?请看隋堤这亡国之柳!

重点字词解析:

隋堤柳:隋炀帝沿运河所植柳树,象征暴政与亡国教训。

大业:隋炀帝年号,暗含对其荒淫无度的批判。

紫髯郎将:指隋炀帝的侍卫将领,代指统治集团的奢华。

青娥御史:美貌宫女,暗讽炀帝沉迷女色。

缀旒:比喻国家危如悬旗,随时可能倾覆。

武德:唐高祖年号,代指唐朝取代隋朝。

吴公台:炀帝葬处,暗含对其结局的嘲讽。

重点句型赏析:

“老枝病叶愁杀人,曾经大业年中春”

- 对比手法:以柳树今昔盛衰对比,隐喻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 拟人化:“愁杀人”赋予柳树情感,强化兴亡之感。

“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 设问句:直截了当地点明主题,呼吁后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 象征意义:“亡国树”将柳树升华为历史教训的象征。

“萧墙祸生人事变,晏驾不得归秦中”

- 典故运用:暗指炀帝被部将缢杀,呼应其“萧墙祸起”的结局。

- 讽刺意味:以炀帝未能归葬长安的悲剧,讽刺其政权的覆灭。

“紫髯郎将护锦缆,青娥御史直迷楼”

- 对仗工整:通过侍卫与宫女的奢华场景,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

- 细节描写:“锦缆”“迷楼”等词凸显炀帝的穷奢极欲。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隋堤柳的兴衰,批判隋炀帝的暴政与荒淫,借古讽今,警示后世统治者以史为鉴。诗中“种柳”与“亡国”形成因果关联,以自然景物的变迁承载历史教训,体现了白居易新乐府“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

上一章 新乐府.紫毫笔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最新章节 下一章 新乐府.草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