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采诗官》全文
(唐)白居易
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
言者无罪闻者诫,下流上通上下泰。
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
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
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绝讽议。
诤臣杜口为冗员,谏鼓高悬作虚器。
一人负扆常端默,百辟入门两自媚。
夕郎所贺皆德音,春官每奏唯祥瑞。
君之堂兮千里远,君之门兮九重闭。
君耳唯闻堂上言,君眼不见门前事。
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
君不见厉王胡亥之末年,群臣有利君无利。
君兮君兮愿听此,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全文翻译
采诗官的职责是采集诗歌、倾听民谣,引导百姓表达心声。
说话的人无罪,听的人应引以为戒,这样民情才能上达,国家才能安定。
自周灭亡到秦兴起,直到隋朝,十代都没有设置采诗官。
如今郊庙祭祀的乐章只赞美君王的美德,乐府的华丽辞藻只为取悦君心。
若想从中寻找劝诫规谏的言论,千万篇中也难找到一字。
并非诗歌没有规谏的内容,而是朝廷逐渐杜绝了讽喻批评。
直言进谏的大臣闭口不言,成了无用的冗员;谏鼓虽高悬,却形同虚设。
君王独自端坐在屏风前沉默寡言,百官入朝只知谄媚奉承。
大臣们上奏的都是歌功颂德的话,史官记录的唯有祥瑞吉兆。
君王的殿堂远在千里之外,九重宫门紧闭隔绝民情。
君王只听到朝堂上的颂词,却看不见宫门之外的疾苦。
贪官污吏肆无忌惮地残害百姓,奸臣蒙蔽君王毫无畏惧。
君不见周厉王、秦二世末年,群臣只顾谋私利,君王却孤立无援。
君王啊!若想破除蒙蔽、通晓民情,先从诗歌中寻求讽喻吧!
重点字词解析
导人言:引导百姓表达意见。
下流上通:民情从下往上传达。
郊庙登歌:指朝廷祭祀时的乐章。
诤臣杜口:谏臣闭口不敢进言。诤臣,直言规劝的大臣。
谏鼓:古代供百姓击鼓进谏的鼓。
负扆(yǐ):背靠屏风,指帝王临朝。
百辟:百官。
壅蔽:阻塞蒙蔽,指君王被隔绝于真实民情之外。
重点句型分析
言者无罪闻者诫,下流上通上下泰
- 作用:强调采诗官制度的核心目的,即通过诗歌实现上下沟通,维护社会稳定。
- 句式:对仗工整,“言者”与“闻者”、“下流”与“上通”形成对比,突出双向互动的重要性。
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 作用:通过历史对比,指出废除采诗官制度导致的后果。
- 句式:以时间线索(十代)强化历史教训的深刻性。
君之堂兮千里远,君之门兮九重闭
- 作用:用夸张手法形容君民隔绝,揭露政治腐败。
- 句式:楚辞体“兮”字增强抒情性,比喻“千里”“九重”突出距离感。
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
- 作用:直接批判官吏腐败和朝政黑暗。
- 句式:“无所忌”与“无所畏”重复强调,加强语气。
先向歌诗求讽刺
- 作用:点明全诗主旨,呼吁恢复采诗官制度,通过诗歌讽喻实现政治清明。
- 句式:“先向”突出行动的紧迫性,与前文形成因果逻辑。
创作背景与主题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采诗官》通过批判历代废除采诗制度的弊端,呼吁统治者倾听民间疾苦,以诗歌讽喻改良政治。诗中揭露了君主闭目塞听、官吏谄媚欺上的社会现实,体现了白居易对民生的关怀和对政治革新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