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花非花》的详细介绍:
全文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翻译
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重点字词
- 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 来如:来时。
- 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 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 朝(zhāo)云: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重点句型
- “花非花,雾非雾”:两个灵巧的比喻,给人捉摸不定的感觉,表明所咏之物似花、似雾却又不是花和雾,强调其虚幻、难以捉摸的特点。
-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运用比喻,将“来”比作春梦,感叹其短暂;将“去”比作朝云,惋惜其消逝后无处寻觅,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转瞬即逝。
历史背景
写作时间不详,据推测大概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出任杭州刺史至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卸任苏州刺史这段时间创作。关于主题有多种说法,可能是悼亡之作,与《真娘墓》《简简吟》等悼亡诗情调接近;也可能是咏官妓,“夜半来,天明去”符合唐代旅客招妓女伴宿的情形;还有人认为是禅诗,体现万物皆空、世事虚无幻象的佛家情调。
写作手法
- 博喻:全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用花、雾、春梦、朝云等多个喻体,反复比喻一个未点明的本体,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
- 语意双关:雾、春梦、朝云等意象既实指自然现象和事物,又象征着生活中美好而短暂易逝的人与物,意境朦胧缥缈。
- 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很像后来的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