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小寒补冬,养正悟禅


归源境的小寒,寒风裹着雪沫子在田垄间打转,连屋檐下的冰棱都比往日粗了些,敲在石板上“当当”响。这日,阿婆从地窖里搬出一坛去年酿的米酒,又拿出晒干的当归、黄芪,灶房的砂锅里正炖着土鸡汤——小寒要“补冬”,用温补的食材炖汤、做羹,给身子补点劲,才能扛过接下来的严寒,也为开春的劳作养足精神。孙女儿趴在灶边,盯着砂锅里翻滚的鸡汤,鼻尖凑过去闻:“阿婆,喝了鸡汤,俺就能像悟空爷爷那样有力气吗?”
阿婆正往砂锅里加红枣,指尖沾着糖霜:“补冬不是求‘猛劲’,是养‘正气’——就像麦苗在雪下养根,人在寒冬补身,是让气血顺了、身子暖了,才能少生病,这是‘慢慢来’的理。”她用勺子轻轻搅了搅鸡汤,油花浮在表面,香气更浓了:“补冬的汤要‘慢炖’,火不能急,料不能少,就像过日子要‘稳扎稳打’,急了容易慌,少了容易空。”
补冬的第一桩事是“备料”。沙僧背着竹筐,去后山采新鲜的冬笋和香菇——冬笋埋在雪下,要拨开积雪找;香菇长在枯木上,得仔细挑没虫蛀的。“补冬的料要‘鲜’还要‘净’,”沙僧把采来的冬笋剥去皮,露出嫩白的笋肉,“冬笋去寒,香菇提鲜,和鸡汤炖在一起,补而不燥,最适合小寒天吃。”孙女儿跟着他剥笋,小手沾了笋衣的绒毛:“沙爷爷,鲜笋炖进汤里,会不会像归源果干那样甜?”沙僧笑着点头:“比果干多份鲜,吃着暖身子,心里也亮堂。”
阿瑞斯负责“处理肉材”。他把家里养的土鸡宰杀干净,去掉内脏,用温水洗去血沫:“以前在战场,战马要喂好料才能跑;现在补冬,肉材要处理干净才能补身,都是‘护本’的事。”他把鸡肉剁成块,大小均匀,方便炖烂:“剁肉要‘稳’,刀要快,力要匀,不然肉碎了,汤就浑了,味也散了——做事也一样,没个准头,再好的打算也成不了。”
赫淮斯托斯在灶房守着“慢炖锅”。他把柴火调成小火,让砂锅保持“咕嘟”的微沸状态:“炖汤要‘文火’,火大了汤会干,火小了炖不透,得像守着麦田那样,耐心等。”他教孙女儿看火候:“汤面冒小泡,不是大翻滚,就是刚好,就像人说话要‘轻声细语’,太急容易呛,太轻没人听。”
小寒的日头斜斜的,晒在灶房的窗台上,也没多少暖意,可屋里的鸡汤香却暖了整间屋。阿佛洛狄忒带着女人们做“补冬糕”——用糯米粉、黑芝麻和红糖混合,蒸成糕,凉了之后切成小块,咬一口软糯香甜,还能补气血。“补冬糕要‘细揉’,”她把面团揉得光滑,“糯米要泡透,糖要化匀,这样糕才不粘牙,吃着舒服。”她教孙女儿揉面团,小胳膊用劲,面团在手里慢慢变圆:“揉糕和做人一样,要‘揉透了’才扎实,不然一捏就散。”
孙女儿揉好面团,还在上面按了个小脚印:“这是俺的糕,吃了能长高高!”阿佛洛狄忒笑着把糕放进蒸笼:“等蒸好了,给你留一块,让你慢慢吃,补得暖暖的。”
补冬的间隙,众人围坐在灶房的火塘旁,喝着刚炖好的鸡汤,吃着补冬糕,聊着天——阿婆说明天要给村里的老人送些鸡汤,让他们也暖暖身子;王大叔说他们村也在炖羊肉汤,等雪停了,要送些过来换着吃;小远则说要和孙女儿一起,帮着阿婆给鸡汤装罐,送给邻村的药农,谢谢他之前给的护苗方子。
唐僧坐在火塘的角落,手里捧着汤碗,看着砂锅里翻滚的鸡汤,拿起经卷,在空白页上写下:“小寒补冬,非仅补身,是养‘正’;慢炖细揉,非仅劳作,是守‘和’。鲜笋配鸡汤,是食材之和;文火慢炖,是火候之和;邻里分食,是人心之和——这便是‘养正禅’:不在贪求滋补,在养身以正;不在追逐热闹,在守心以和,让身暖于汤羹,心和于邻里,日子正于平淡,方能在寒冬里得安,在岁月里得稳。”
阿瑞斯喝着鸡汤,看着窗外的雪,轻声说:“以前总觉得‘强大’是能扛住风雨,现在才懂,‘养正’才是真强大——身子正了,少生病;心思正了,少烦忧。这补冬的汤,补的不只是身,还有过日子的‘底气’。”
午后,雪停了,阳光照在雪地上,泛着亮。众人开始给邻里送补冬汤——悟空和八戒扛着陶罐,给村头的张爷爷送鸡汤;沙僧和阿瑞斯提着补冬糕,去邻村送药农;孙女儿则跟着阿婆,给王大叔家送冬笋,还带着自己包的小饺子:“王爷爷,这是俺包的饺子,和鸡汤一起煮,更好吃!”
王大叔接过陶罐,打开盖子,香气飘了出来:“好孩子,谢谢你们,这汤比啥都暖!”他还回赠了一袋自家炒的瓜子,让孙女儿当零食吃。
赫尔墨斯送信回来时,带了邻村乡亲们的“补冬方”——用萝卜和羊肉一起炖,能驱寒暖身,还能助消化。“乡亲们说,这方子是祖上传下来的,小寒天吃最好,”他把方子递给阿婆,布信袋里还装着邻村孩子画的“补冬图”,画上是一家人围在火塘旁喝鸡汤,旁边堆着补冬糕,“孩子们说,等雪化了,要过来和孙女儿一起做补冬糕。”
孙女儿接过画,贴在灶房的墙上,对着画小声说:“等雪化了,俺教你们做补冬糕,还请你们喝鸡汤!”阿婆把方子收好:“明天咱们就炖羊肉萝卜汤,让大家换着口味吃,补得更全面。”
夜深了,归源境的灯还亮着。灶房里,剩下的鸡汤还在保温,补冬糕放在陶盘里,散发着甜香;屋里,阿婆在灯下缝补孙女儿的棉袄,针脚细密,满是暖意;阿瑞斯坐在火塘旁,看着窗外的雪,听着远处传来的狗吠声,觉得比任何战场的寂静都更让人安心。
孙女儿趴在阿婆腿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一块补冬糕,嘴角带着甜笑。阿婆轻轻把糕从她手里拿出来,放进小木盒里,嘴角带着笑:“这孩子,连梦里都想着补冬的甜。”
第二天一早,雪化了些,屋檐下的冰棱开始滴水。孙女儿第一个跑到灶房,看着砂锅里新炖的羊肉萝卜汤,眼睛亮了:“阿婆,这汤闻着好香,俺能先尝一口吗?”阿婆笑着盛了一勺,吹凉了递给她:“慢着点喝,别烫着,补冬的汤要慢慢品,才知道暖。”
归源境的小寒,在补冬的养正里,在汤羹的暖里,在邻里的情里,慢慢走向大寒——没有惊天动地的事,只有对身体的呵护,对人心的温暖,对日子的踏实,却在这些日常里,藏着最真的“禅”,藏着最暖的“归源”。
悟空和八戒去清理屋檐下的冰棱,防止冰棱掉下来砸到人;阿瑞斯和赫淮斯托斯则去炖羊肉萝卜汤,准备给邻里送;赫尔墨斯背着布信袋,要去邻村送信,信袋里装着阿婆做的补冬糕和鸡汤,要送给王大叔和药农,分享补冬的喜悦,也感谢他们送来的补冬方。
灶房里的汤还在慢炖,香气飘满了归源境;归源境的人们,也在这份“养正”的温暖里,守着家,护着情,悟着禅,把日子过得像小寒的补冬汤,暖而不燥,实而不空,带着对寒冬的从容,对开春的期盼。
槐树下的经卷摊开在“养正”那页,风一吹,书页轻轻晃,像在和灶房里的汤对话。上面的字迹透着温润:“养正非求强,是让身心归于平和;补冬非贪补,是让日子归于安稳。慢炖汤羹如此,人生亦如此——懂‘养身先养正,守心先守和’,方能在寒冬里得暖,在岁月里得长,岁岁安康,绵长不息。”
傍晚的夕阳把雪染成暖黄,孙女儿和小远坐在火塘旁,分享着一块补冬糕,聊着开春要一起去采春笋、一起帮阿婆炖新汤。他们的笑声混着火塘的暖意,飘得很远,很远——这便是归源境的小寒,补着冬,养着正,悟着禅,把冬天的寒,都变成了日子的暖,把寻常的时光,都过成了最踏实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