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男频同人小说 > 西游笑傲录
本书标签: 男频同人  佛道争灵珠劫江湖证禅 

第730章 岷江河畔遇竹匠,青神古村解竹愁

西游笑傲录

第730章 岷江河畔遇竹匠,青神古村解竹愁

岷江的支流在四月里漫过鹅卵石滩,江水带着暮春的暖意,将岸边的竹林染成一片苍翠,风一吹,竹叶簌簌作响,像是谁在轻轻弹奏着自然的乐章。取经队伍沿着江畔的竹林小径前行,阿牛骑着战马走在中间,马鞍旁挂着陈老送的“平安顺遂”经书,经书被油纸小心裹着,他时不时低头摸一摸,指尖能触到宣纸的柔软。林小羽则跟在敖丙身边,怀里揣着那卷写着“心诚则灵”的经书,还有那把迷你小古琴,琴身的桐木清香与墨香交织在一起,让他忍不住时不时低头闻一闻。

“前面怎么有劈竹的声音?”孙悟空突然停下脚步,耳朵扇了扇,“咔嚓咔嚓的,像是竹匠在劈竹篾,只是这声音带着几分费劲,不像往日那么利落。”

他纵身跃到一棵高大的楠竹上,枝桠间还挂着未长出的竹笋,极目远眺,只见前方的青神古村外,一片竹坊旁的空地上,几个身穿粗布衣裳的竹匠正围着一堆竹子,手里握着劈刀,却总在劈竹时叹气,为首的老竹匠坐在竹凳上,手里攥着一把断裂的竹篾,眉头皱得像拧成的竹绳。“村里的竹匠们好像遇到了难处,俺们去看看!”孙悟空说着,从楠竹上跃下,金箍棒在他掌心转了个圈,化作一根竹制短杖,轻轻点在铺满竹叶的小径上,跟着众人往村里走去。

走近才看清,老竹匠约莫七十岁年纪,手上满是细小的竹刺留下的疤痕,指缝里还沾着竹屑,他见到众人,缓缓站起身,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各位施主是从远方来的吧?老朽姓赵,是这青神古村的竹匠。我们世代靠编竹器为生,编出的竹篮、竹席、竹筐,又结实又好看,方圆百里的人家过日子,都爱来我们这儿买竹器,可最近这竹子,却邪门得很……”

“邪门?”林小羽凑上前,盯着赵老手里的竹篾,只见竹篾上满是裂痕,有的地方还泛着黄色,像是被虫蛀过,“赵爷爷,这竹篾怎么会这么脆?”

赵老叹了口气,拿起一根刚劈好的竹篾,轻轻一折,竹篾“咔嚓”一声就断了:“往年我们用的竹子,都是从后山的老竹林砍的,竹质坚韧,编出的竹器能用十几年。可这半个月来,不管是新砍的竹子,还是去年晾干的竹料,都变得又干又脆,劈竹篾时要么断裂要么起毛,已经浪费了几十根好竹子,连给成都府绸缎庄编的百个竹篮都耽误了。再这样下去,五月里的端午要是交不出竹篮,绸缎庄拒收,我们全村几十户竹匠,今年的口粮都没着落了。”

胡青牛走上前,拿起那根断裂的竹篾,放在鼻尖闻了闻,又用手指刮了刮竹篾上的黄色斑点:“这竹子是得了‘竹斑病’,而且晾干时被太阳暴晒过,竹纤维变脆了。你们砍竹子的时候,是不是选了被虫蛀过的竹子?晾干时是不是直接放在太阳下暴晒了?”

“竹斑病?”赵老愣了愣,“前阵子雨水多,后山的竹子上长了不少黄斑,当时没在意,还是砍了不少。晾干的时候,为了赶工期,直接把竹子放在太阳下暴晒,没想到竟出了这么大的问题。”

敖丙跟着赵老来到后山的竹林,只见不少竹子上都长着黄色的斑点,有的竹子底部还被虫蛀出了小洞。他蹲下身,摸了摸一根竹子的竹身,竹子摸起来又干又硬:“你们重新砍竹子时,要选没有黄斑、竹身粗壮的;晾干时,先把竹子放在阴凉处阴干三天,再放在通风的地方慢慢晾干,这样竹纤维不会变脆,还能防止竹斑病。”

赵老眼睛一亮,握着敖丙的手连连道谢:“多谢小施主指点!我们这就去重新砍竹子、晾干,要是能解决问题,就是救了我们全村人的生计!”

“俺来帮你们砍竹子!”孙悟空拍了拍胸脯,话音刚落,已拿起一把劈刀,纵身跃到竹林里,只见他手起刀落,一根根粗壮的竹子应声倒地,动作快得让人眼花缭乱,“这点活,比俺打妖怪轻松多了!”哪吒也跟着上前,两人一起把砍好的竹子扛回竹坊,不一会儿就堆了一大堆。

左冷禅和劳德诺则帮着竹匠们清理竹坊,把有黄斑的竹子挑出来,还搭建了阴凉的晾竹棚;唐僧和林小羽则留在赵老的竹坊里,跟着他学劈竹篾,林小羽学得认真,虽然一开始劈出的竹篾粗细不一,还总被竹刺扎到手,却也渐渐劈得有模有样,只是手指上多了几个小红点,他却毫不在意。

赵老一边教林小羽劈竹篾,一边说起编竹器的规矩:“编竹器讲究‘心细手稳’,竹篾要劈得匀,编织时要编得密,每一步都不能急。就像做人一样,要心思细腻,做事稳重,才能把事做好。”

唐僧望着竹坊里摆放的半成品竹器,轻声道:“这竹器不仅是实用的物件,更是你们对自然的感恩,对手艺的坚守。就像我们西行取经,要取的真经,不仅是佛法的文字,更是对众生的慈悲。你们为生活编竹器,我们为众生取经,本质上都是在坚守一份初心,一份对生活的热爱。”

赵老连连点头:“大师说得是!我们就算再急,也不能省步骤,就算多费些竹子,也要编出最好的竹器,不能砸了我们青神竹匠的招牌。”

没过多久,经过阴干再晾干的竹子果然变得坚韧起来,劈出的竹篾粗细均匀,没有一丝裂痕。竹匠们赶紧按照赵老的方法,开始编竹篮,竹篾在他们手中灵活地穿梭,不一会儿,一个精巧的竹篮就编好了,竹篮的纹路整齐,提手结实,比往年编的还要好。

林小羽跟着赵老学编竹篮,赵老教他如何起头,如何编织,让竹篮的纹路整齐。他坐在竹凳上,手里拿着竹篾,小心翼翼地编织着,一开始编的竹篮歪歪扭扭,还总掉竹篾,练了好几次,终于编出一个小巧的竹篮。赵老看着他的成果,笑着说:“小友学得快,再练几天,编竹器的手艺就能赶上村里的年轻竹匠了。”

阿牛也凑过来,想试试编竹器,结果刚拿起竹篾,就把竹篾弄乱了,还差点把赵老编好的竹篮碰倒,惹得众人哈哈大笑。他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还是骑马、打猎适合俺,这编竹器比抄书还难,手上没点巧劲根本不行,比绣花还精细。”

到了傍晚,竹匠们终于编好了一批竹篮,竹篮个个精巧结实,纹路整齐,提在手里轻便又耐用。赵老拿起一个竹篮,轻轻敲了敲,竹篮发出清脆的“咚咚”声,激动得老泪纵横:“成了!终于成了!多谢各位大师,要是没有你们,我们今年就真的交不出竹篮了,家里的老婆子和娃都要挨饿了。”

当晚,村民们在村里的竹坊旁举行了庆功宴,桌子上摆满了竹篮装的点心、陶碗盛的炖肉,还有自家酿的米酒。八戒吃得满嘴流油,捧着一个刚编好的竹篮爱不释手:“这竹篮真好看,以后俺就用它装吃的,再也不用担心东西洒出来了。”他还跟着竹匠们学唱青神山歌,虽然唱得跑了调,却也引得众人阵阵欢呼,歌声混着竹叶的清香,在春夜里格外热闹。

赵老端着一碗米酒,走到唐僧面前:“大师,这碗酒您一定要喝,这是我们全村竹匠的心意。要是没有你们,我们的竹匠手艺就差点砸在这一代了,我们也没脸再称自己是青神古村的竹匠。”

唐僧接过酒碗,轻轻抿了一口,米酒的香甜里还带着淡淡的竹香:“赵老客气了,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这竹篮能编好,多亏了你们的坚守和手艺,就算没有我们,你们也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真正能传承手艺的,从来不是别人的帮助,而是你们自己对手艺的热爱和对品质的执着。”

赵老连连点头:“大师说得是!以后我们砍竹子,一定选没有黄斑的,晾干时也绝不暴晒,保证编出的竹器都是最好的。”

夜色渐深,岷江河畔的流水声在村外回荡,竹坊旁的篝火依旧明亮,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笑容。林小羽靠在敖丙身边,手里拿着自己编的小竹篮,竹篮的纹路虽然不算完美,却满是他的心血,他轻声道:“敖大哥,原来编竹器这么难,要砍竹、劈篾、编织,每一步都不能急,还得有耐心。以后我再也不会随便弄坏竹器了。”

敖丙摸了摸他的头,笑道:“是啊,任何与自然共生的手艺,都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就像这编竹器,竹子的生长、晾干、编织,都离不开对自然的尊重。我们西行取经,也像编竹器一样,每一步都要顺应本心,每一个困难都要以耐心去克服。这世间的美好,从来不是强行得来的,需要我们去理解、去顺应、去坚守。只要我们心怀这份坚守,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林小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握紧了手里的小竹篮——他决定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像编竹器一样,尊重规律,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绝不轻言放弃。

次日一早,众人收拾好行装,准备继续西行。村民们都来送行,赵老送给每人一件小小的竹器,孙悟空的是一个竹制的小猴挂件,上面还刻着花纹;林小羽的是一个竹制的小笔筒,刚好能装下他的毛笔;八戒的则是一个竹制的食盒,专门用来装吃的;阿牛的是一个竹制的经书筒,刚好能装下他的“平安顺遂”经书。“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希望这些竹器能保佑各位大师一路平安,也能让你们在西行路上,多一件实用的东西。”

孙悟空拿起竹制小猴挂件,挂在金箍棒上,笑得合不拢嘴:“这小猴跟俺真像!以后俺遇到妖怪,就让它陪着俺一起降妖除魔!”

众人挥手告别,渐渐远去。岷江河畔的江水依旧泛着暖意,青神古村的竹坊渐渐消失在视线里。路上,阿牛骑着战马,手里拿着竹制经书筒,把经书放进去,刚好合适,他笑着说:“这经书筒真好用,等咱们取到真经,我要把它带回家,跟陶笔筒、漆笔筒放在一起,凑成一套。”

唐僧望着前方的路,轻声道:“这西行的路,就像编竹器的过程,每一步都是一次编织,每一个困难都是一次穿梭。看似平凡,却缺一不可;看似漫长,却终能编织出坚韧的生活。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这竹器上的纹路,共同构成了西行路上的风景。这世间的手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技巧,而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一代代人对生活的理解与传承。只要我们心怀这份理解,坚守初心,就一定能到达西天,取到真经,让这份传承与慈悲,传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众人都沉默着,细细品味着唐僧的话。风一吹,路边的竹叶轻轻飘落,落在竹林小径上,像是在为他们送行。取经的队伍继续前行,身影渐渐消失在四月的晨光里,只留下一串脚印,印在满是竹叶的小径上,朝着西方,朝着希望,一直延伸下去。

上一章 第729章 青衣江畔遇书匠,芦山古村解书愁 西游笑傲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731章 沱江岸边遇瓷匠,隆昌古村解瓷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