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男频同人小说 > 西游笑傲录
本书标签: 男频同人  佛道争灵珠劫江湖证禅 

第731章 沱江岸边遇瓷匠,隆昌古村解瓷愁

西游笑傲录

第731章 沱江岸边遇瓷匠,隆昌古村解瓷愁

沱江的支流在五月里漫过青石板滩,江水带着初夏的温热,将岸边的高岭土滩染成一片乳白,风一吹,细碎的瓷土粉末在空中打着旋,像是撒了一把轻盈的雪。取经队伍沿着江畔的土路前行,阿牛骑着战马走在中间,马鞍旁挂着赵老送的竹制经书筒,筒里妥帖放着“平安顺遂”经书,竹的清润与纸的绵软交织,他时不时勒住缰绳,低头看一眼这精巧的物件,指尖在竹纹上轻轻摩挲。林小羽则跟在敖丙身边,怀里揣着自己编的小竹篮,篮子里放着迷你小古琴与“心诚则灵”经书,走路时他总下意识按住篮子,生怕颠簸坏了里面的宝贝。

“前面怎么有拉坯的声音?”敖丙突然停下脚步,侧耳倾听,“轱辘轱辘的,像是瓷匠在转辘轳,只是这声音带着几分沉重,不像往日那么轻快。”

孙悟空纵身跃到一棵枝繁叶茂的黄桷树上,树冠如伞,遮住了大半阳光,他极目远眺,只见前方的隆昌古村外,一片瓷坊旁的空地上,几个身穿灰布短打的瓷匠正围着辘轳,手里握着拉坯刀,却总在塑形时叹气,为首的老瓷匠坐在陶轮旁的石墩上,手里攥着一块开裂的瓷坯,眉头皱得像烧红的瓷土。“村里的瓷匠们好像遇到了难处,俺们去看看!”孙悟空说着,从黄桷树上跃下,金箍棒在他掌心转了个圈,化作一根细瓷棍(形似却非真瓷),轻轻点在沾着瓷土的土路上,跟着众人往村里走去。

走近才看清,老瓷匠约莫六十多岁年纪,手上满是洗不掉的瓷土痕迹,指甲缝里还嵌着细小的釉料渣,他见到众人,缓缓站起身,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各位施主是从远方来的吧?老朽姓周,是这隆昌古村的瓷匠。我们世代靠烧瓷为生,烧出的青花瓷、白瓷、青瓷,釉色光亮还结实,方圆百里的人家摆碗筷、存东西,都爱来我们这儿买瓷,可最近这瓷土,却邪门得很……”

“邪门?”林小羽凑上前,盯着周老手里的瓷坯,只见坯体上满是细密的裂纹,有的地方还泛着焦黄色,像是没烧透,“周爷爷,这瓷坯怎么会裂得这么厉害?”

周老叹了口气,拿起一块刚烧好的瓷碗,轻轻一碰,碗沿就掉了一块瓷:“往年我们用的瓷土,都是从后山高岭土矿采的,质地细腻,烧出的瓷器又白又亮,能映出人影。可这半个月来,不管是新采的瓷土,还是去年陈化的泥料,都变得又粗又干,拉坯时要么变形要么开裂,烧窑时还总炸窑,已经废了几十件好坯子,连给重庆府瓷器行做的百件青花瓷碗都耽误了。再这样下去,六月里的商船要是装不上货,瓷器行拒收,我们全村几十户瓷匠,今年的夏粮都没着落了。”

胡青牛走上前,拿起那块开裂的瓷坯,用指腹捻了捻表面的瓷土,又凑近闻了闻:“这瓷土是掺了‘沙砾’,而且陈化时间不够,泥料里的气泡没排干净,烧窑时受热不均就容易开裂。你们采瓷土的时候,是不是没筛干净沙砾?陈化泥料的地窖,是不是最近漏风了?”

“沙砾?”周老愣了愣,“前阵子雨水冲垮了高岭土矿的筛网,采的瓷土没来得及细筛就堆起来了。陈化地窖的门坏了,风一直往里灌,泥料干得快,我们还以为多加水就行,没想到反倒出了问题。”

敖丙跟着周老来到后山的高岭土矿,只见矿洞口的筛网果然破了个大洞,地上堆的瓷土里还能看到细小的沙粒。又来到陈化地窖,洞口的木门歪斜着,里面的泥料摸起来又干又硬。“你们先把瓷土用细筛再过一遍,去除沙砾,再往泥料里加适量的水,反复揉捏排气,放在地窖里重新陈化三天。烧窑时,先小火慢烘半天,再升温,这样瓷器就不容易开裂了。”敖丙蹲下身,拿起一块瓷土,在手心里揉成泥团,“瓷土要像揉面一样,揉到细腻光滑,没有颗粒,才能拉坯。”

周老眼睛一亮,握着敖丙的手连连道谢:“多谢小施主指点!我们这就去办,要是能救回这些泥料,就是救了我们全村人的生计!”

“俺来帮你们筛瓷土!”孙悟空拍了拍胸脯,话音刚落,已拿起一张细筛,双手一扬,瓷土在空中散开,沙砾被筛在一边,动作快得像一阵风,“这点活,比俺打妖怪轻松多了!”哪吒也跟着上前,两人一起筛瓷土、揉泥料,不一会儿就处理出一堆细腻的瓷土。左冷禅和劳德诺则帮着修陈化地窖的木门,还在窖里铺了一层干草,保持泥料的湿度。

唐僧和林小羽留在周老的瓷坊里,看着周老拉坯。周老坐在辘轳旁,双手沾着水,握住一团瓷土,脚踩踏板,辘轳缓缓转动,瓷土在他手中渐渐变成了碗的形状,拉坯刀轻轻划过,碗口变得圆润光滑。“周爷爷,拉坯是不是要学很久?”林小羽轻声问,眼睛紧紧盯着转动的瓷土,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周老停下手中的活,笑着点头:“学制瓷,先要学认土,哪块瓷土适合做碗,哪块适合做瓶,都有讲究。再学拉坯、利坯、上釉、烧窑,一步都不能急。”他顿了顿,目光落在瓷坊墙上挂的瓷坯上,“就像做人,要先沉下心来,才能把事做好,要是心浮气躁,再好的瓷土也做不出好瓷器。”

唐僧闻言,轻声道:“周老说得是。这瓷器不仅是日用的物件,更是你们对匠心的坚守,对美的追求。我们西行取经,要取的真经,是对众生的慈悲;你们制瓷,是对美好的传承,本质上都是在坚守一份初心。”

周老连连称是,拿起一团处理好的瓷土,递给林小羽:“小施主要是感兴趣,不妨试试拉个小杯子,慢慢来,不用急。”林小羽坐在辘轳旁,双手握住瓷土,脚踩踏板,可瓷土总在他手里变形,要么歪了碗口,要么薄厚不均,练了好几次,终于拉成一个小小的杯子,虽然不够规整,却惹得周老连连夸赞。

阿牛也凑过来想试试,结果刚握住瓷土,就把泥料捏成了一团,还差点把辘轳踩坏,惹得众人哈哈大笑。他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还是骑马、打猎适合俺,这制瓷比编竹器还难,手上没点巧劲根本不行,比绣花还精细。”

到了傍晚,经过重新陈化的泥料果然变得细腻光滑,拉坯时不再变形开裂,烧窑时也没再炸窑。周老拿出刚烧好的青花瓷碗,碗身洁白,青花鲜亮,用手指敲了敲,声音清脆悦耳,激动得老泪纵横:“成了!终于成了!多谢各位大师,要是没有你们,我们这制瓷的手艺怕是要断在老朽手里了。”

当晚,村民们在瓷坊旁的空地上摆了宴席,桌子上摆满了瓷碗盛的炖肉、瓷盘装的点心,还有自家酿的米酒。八戒吃得满嘴流油,捧着一个青花瓷碗爱不释手:“这碗真好看!以后俺就用它吃饭,再也不用那破陶碗了。”他还跟着瓷匠们学唱隆昌山歌,虽然唱得跑了调,却也引得众人阵阵欢呼,歌声混着瓷土的清香,在夏夜里格外温馨。

周老端着一碗米酒,走到唐僧面前:“大师,这碗酒您一定要喝,是我们全村瓷匠的心意。你们不仅帮我们解了瓷土的难题,还让我们明白了,只要心怀匠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唐僧接过酒碗,轻轻抿了一口,米酒的香甜在舌尖散开:“周老客气了,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真正能让手艺传承下去的,是你们自己的坚守与热爱。”

夜色渐深,沱江的流水声在村外回荡,瓷坊旁的篝火映得每个人脸上都暖融融的。周老拿起一把刚上釉的瓷坯,借着月光仔细查看,釉色均匀,没有一丝瑕疵。林小羽靠在敖丙身边,手里握着自己拉坯的小杯子,杯子还带着窑火的余温,他轻声道:“敖大哥,原来制瓷这么难,要采土、拉坯、上釉、烧窑,每一步都要用心。以后我再也不会随便打碎瓷器了。”

敖丙摸了摸他的头,目光落在瓷坊里忙碌的身影上:“是啊,任何需要沉淀的手艺,都像这制瓷一样,要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要耐得住过程的枯燥。我们西行取经,也像制瓷一样,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每一个困难都要以耐心去克服。这世间的美好,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去等待、去打磨、去坚守。”

林小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握紧了手里的小杯子,心里暗暗想着,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像制瓷一样用心。

次日清晨,众人收拾行装准备西行时,村民们早已在村口等候。周老送给每人一件与瓷相关的物件:孙悟空的是一个瓷制的小猴哨子,吹起来声音清亮;林小羽的是一个青瓷小瓶,刚好能装他采的草药;八戒的是一个青花瓷食盒,用来装吃的正合适;阿牛的则是一个白瓷笔筒,上面还题了“平安”二字。“这些小物件,希望能陪各位施主一路平安,也让你们记得,隆昌古村有群盼你们再来的瓷匠。”

孙悟空拿起瓷猴哨子,放在嘴边吹了吹,哨声清脆,引得战马嘶鸣了一声,他笑得合不拢嘴:“这哨子真好玩!以后俺降妖时吹一吹,说不定还能吓退妖怪!”

众人挥手告别,渐渐远去。沱江的江水依旧泛着温热的光,隆昌古村的瓷坊渐渐消失在视线里。路上,阿牛骑着战马,手里握着白瓷笔筒,时不时摸一摸,笑道:“这笔筒真光滑,等取了真经,我要把它带回家,跟竹笔筒、漆笔筒放在一起,凑成一套。”

唐僧望着前方的路,轻声道:“这西行的路,就像制瓷的过程,每一步都是一次蜕变,每一个困难都是一次淬炼。看似漫长,却终能成就出经得起时光考验的美好。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这瓷器上的釉彩,共同谱写出西行的故事。这世间的匠心,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代代人对美好的追求,是文明得以延续的温度。只要我们心怀这份温度,坚守初心,就一定能到达西天,取到真经,让这份匠心与慈悲,传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风又吹来了,带着瓷土的清香,吹起了林小羽手里的青瓷小瓶,瓶身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取经队伍的身影渐渐消失在五月的晨光里,只留下一串脚印,印在沱江岸边的土路上,朝着西方,朝着下一段旅程,一直延伸下去。

上一章 第730章 岷江河畔遇竹匠,青神古村解竹愁 西游笑傲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732章 嘉陵江畔遇绣匠,阆中古村解绣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