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嘉陵江畔遇绣匠,阆中古村解绣愁
嘉陵江的支流在六月里漫过鹅卵石滩,江水带着盛夏的湿热,将岸边的桑树林染成一片浓绿,风一吹,桑叶簌簌作响,还带着蚕茧的淡香。取经队伍沿着江畔的桑林小径前行,阿牛骑着战马走在中间,马鞍旁挂着周老送的白瓷笔筒,笔筒里插着陈老送的毛笔,瓷的温润与笔的雅致交织,他时不时低头摸一摸,指尖能触到瓷面的细腻。林小羽则跟在敖丙身边,怀里揣着青瓷小瓶,瓶里装着从沿途采的草药,还有那只自己拉坯的小瓷杯,走路时他总把小瓶护在胸前,生怕碰碎了这易碎的宝贝。
“前面怎么有穿针引线的声音?”林小羽突然停下脚步,侧耳倾听,“簌簌的,像是绣匠在绣花,只是这声音带着几分急躁,不像往日那么从容。”
孙悟空纵身跃到一棵挂满桑果的老桑树上,紫红色的桑果在枝叶间闪着光,他极目远眺,只见前方的阆中古村外,一片绣坊旁的空地上,几个身穿素色布衣的绣匠正围着绣绷,手里捏着绣花针,却总在落针时叹气,为首的老绣匠坐在竹椅上,手里攥着一块绣错图案的丝绸,眉头皱得像揉皱的锦缎。“村里的绣匠们好像遇到了难处,俺们去看看!”孙悟空说着,从桑树上跃下,金箍棒在他掌心转了个圈,化作一根细银针(形似却非真针),轻轻点在沾着露水的桑林小径上,跟着众人往村里走去。
走近才看清,老绣匠约莫七十岁年纪,手上满是细小的针眼,指缝里还沾着丝线的碎末,她见到众人,缓缓站起身,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各位施主是从远方来的吧?老身姓柳,是这阆中古村的绣匠。我们世代靠刺绣为生,绣出的蜀绣、苏绣、湘绣,针脚细密还鲜活,方圆百里的姑娘出嫁,都爱来我们这儿订绣品,可最近这丝线,却邪门得很……”
“邪门?”林小羽凑上前,盯着柳阿婆手里的丝绸,只见丝线上的颜色晕成一团,针脚还总脱线,好好的牡丹绣得像一团乱麻,“柳奶奶,这丝线怎么会这么容易掉色?”
柳阿婆叹了口气,拿起一缕红色丝线,放进清水里涮了涮,水面顿时浮起一层淡红的浮沫:“往年我们用的丝线,都是从苏州买的花线,颜色鲜亮还不掉色,绣出的图案能保持几十年。可这半个月来,不管是新买的丝线,还是去年储存的线轴,都变得又脆又易掉色,绣花时要么断线要么晕色,已经浪费了好几块好丝绸,连给成都府知府小姐做的‘百鸟朝凤’嫁衣绣品都耽误了。再这样下去,七月里的婚期要是交不出绣品,知府怪罪下来,我们全村几十户绣匠,今年的生计就没着落了。”
胡青牛走上前,拿起那缕掉色的丝线,放在鼻尖闻了闻,又用手指捻了捻:“这丝线是用了‘劣质染料’,而且丝线在储存时受潮了,才会变得又脆又易掉色。你们买的丝线,是不是最近换了店家?储存丝线的柜子,是不是漏雨了?”
“换店家?”柳阿婆愣了愣,“往年我们都在‘锦绣阁’买丝线,今年锦绣阁关门了,就换了‘彩线坊’的丝线。储存丝线的柜子,前阵子下大雨,确实漏了些雨,当时只把丝线晾干,没想到竟出了问题。”
敖丙跟着柳阿婆来到绣坊的储藏室,只见角落里的柜子上还留着水痕,里面的丝线有的发潮打结,有的颜色已经暗沉。他拿起一缕丝线,对着阳光看了看,丝线的光泽很暗,还能看到细小的毛糙:“你们把受潮的丝线放在桑树林下阴干,再用桑蚕丝线与这些丝线混纺,增加韧性。村东的蚕农家里有新缫的桑蚕丝,你们去买些回来,混纺后的丝线不仅不容易掉色,还更结实。”
柳阿婆眼睛一亮,握着敖丙的手连连道谢:“多谢小施主指点!我们这就去办,要是能救回这些丝线,就是救了我们全村人的生计!”
“俺来帮你们搬丝线!”孙悟空拍了拍胸脯,话音刚落,已抱起一捆丝线,脚步轻快得像提着根羽毛,“这点活,比俺打妖怪轻松多了!”哪吒也跟着上前,两人一起把丝线搬到桑树林下阴干,还帮着蚕农缫新丝,不一会儿就处理出一堆好用的丝线。左冷禅和劳德诺则帮着修储存丝线的柜子,还在柜里放了干燥的石灰,防止丝线再受潮。
唐僧和林小羽留在柳阿婆的绣坊里,看着柳阿婆绣花。柳阿婆坐在绣绷前,手里捏着绣花针,丝线在她指间灵活地穿梭,转眼间,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就出现在丝绸上。“柳奶奶,绣花是不是要学很久?”林小羽轻声问,眼睛紧紧盯着柳阿婆的手,生怕错过一个针脚。
柳阿婆停下手中的活,笑着点头:“学刺绣,先要学认线,哪种丝线适合绣花鸟,哪种适合绣山水,都有讲究。再学穿针、起针、落针、收针,一步都不能急。”她顿了顿,目光落在绣坊墙上挂的绣品上,“就像做人,要心细如发,才能把事做好,要是心浮气躁,再好的丝线也绣不出好图案。”
唐僧闻言,轻声道:“柳阿婆说得是。这绣品不仅是装饰的物件,更是你们对美的追求,对手艺的坚守。我们西行取经,要取的真经,是对众生的慈悲;你们刺绣,是对美好的传承,本质上都是在坚守一份初心。”
柳阿婆连连称是,拿起一根绣花针和一缕丝线,递给林小羽:“小施主要是感兴趣,不妨试试绣一朵小花,慢慢来,不用急。”林小羽坐在绣绷前,手里捏着绣花针,小心翼翼地穿针引线,一开始针脚歪歪扭扭,还总扎到手,练了好几次,终于绣出一朵小小的雏菊,虽然不够精致,却惹得柳阿婆连连夸赞。
阿牛也凑过来想试试,结果刚拿起绣花针,就把丝线缠成了一团,还差点把柳阿婆绣好的牡丹戳破,惹得众人哈哈大笑。他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还是骑马、打猎适合俺,这绣花比制瓷还难,手上没点巧劲根本不行,比绣花还精细——哦不,俺这是说绕嘴了,反正就是俺学不会!”
到了傍晚,经过混纺处理的丝线果然变得坚韧起来,不仅不容易掉色,还更有光泽。绣匠们赶紧按照柳阿婆的方法,开始绣“百鸟朝凤”嫁衣绣品,丝线在她们指间穿梭,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就出现在丝绸上,羽毛的纹路清晰,颜色鲜亮,比往年绣的还要好。
柳阿婆拿起绣品,对着灯光照了照,针脚细密均匀,没有一丝脱线的痕迹,激动得老泪纵横:“成了!终于成了!多谢各位大师,要是没有你们,我们今年就真的交不出绣品了,家里的娃连学堂的学费都凑不齐了。”
当晚,村民们在村里的绣坊旁举行了庆功宴,桌子上摆满了绣帕包的点心、瓷碗盛的炖肉,还有自家酿的米酒。八戒吃得满嘴流油,捧着一块刚绣好的绣帕爱不释手:“这绣帕真好看!以后俺就用它擦嘴,再也不用衣袖了!”他还跟着绣匠们学唱阆中山歌,虽然唱得跑了调,却也引得众人阵阵欢呼,歌声混着丝线的淡香,在夏夜里格外热闹。
柳阿婆端着一碗米酒,走到唐僧面前:“大师,这碗酒您一定要喝,是我们全村绣匠的心意。要是没有你们,我们的刺绣手艺就差点砸在这一代了,我们也没脸再称自己是阆中古村的绣匠。”
唐僧接过酒碗,轻轻抿了一口,米酒的香甜里还带着淡淡的丝线香:“柳阿婆客气了,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这绣品能绣好,多亏了你们的坚守和手艺,就算没有我们,你们也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真正能传承手艺的,从来不是别人的帮助,而是你们自己对手艺的热爱和对品质的执着。”
柳阿婆连连点头:“大师说得是!以后我们买丝线,一定仔细挑选,储存时也会做好防潮,保证绣出的绣品都是最好的。”
夜色渐深,嘉陵江支流的流水声在村外回荡,绣坊旁的篝火依旧明亮,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笑容。林小羽靠在敖丙身边,手里拿着自己绣的小雏菊绣帕,帕子上的针脚虽然不算完美,却满是他的心血,他轻声道:“敖大哥,原来绣花这么难,要选线、穿针、刺绣,每一步都不能急,还得有耐心。以后我再也不会随便弄坏绣品了。”
敖丙摸了摸他的头,笑道:“是啊,任何需要细致的手艺,都像这刺绣一样,要经得起繁琐的步骤,要耐得住重复的过程。我们西行取经,也像绣花一样,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每一个困难都要以耐心去克服。这世间的美好,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去付出、去坚持、去守护。只要我们心怀这份坚守,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林小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握紧了手里的绣帕——他决定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像绣花一样,耐得住性子,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绝不轻言放弃。
次日一早,众人收拾好行装,准备继续西行。村民们都来送行,柳阿婆送给每人一件小小的绣品,孙悟空的是一块绣着小猴的方巾,小猴的模样活灵活现;林小羽的是一块绣着雏菊的手帕,正是他自己学着绣的那块,柳阿婆还帮他补了几针,变得精致了许多;八戒的是一块绣着美食的肚兜,上面绣着包子、馒头,惹得他哈哈大笑;阿牛的是一块绣着战马的荷包,刚好能挂在腰间。“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希望这些绣品能保佑各位大师一路平安,也能让你们在西行路上,多一件实用的东西。”
孙悟空拿起绣着小猴的方巾,系在金箍棒上,笑得合不拢嘴:“这小猴跟俺真像!以后俺遇到妖怪,就让它陪着俺一起降妖除魔!”
众人挥手告别,渐渐远去。嘉陵江支流的江水依旧泛着湿热的光,阆中古村的绣坊渐渐消失在视线里。路上,阿牛骑着战马,手里拿着绣着战马的荷包,挂在腰间,时不时摸一摸,笑着说:“这荷包真好看,等咱们取到真经,我要把它带回家,给俺爹挂在腰间,让他也高兴高兴。”
唐僧望着前方的路,轻声道:“这西行的路,就像刺绣的过程,每一步都是一次点缀,每一个困难都是一次锤炼。看似平凡,却缺一不可;看似漫长,却终能绣出完整的美好。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这绣品上的丝线,共同构成了西行路上的风景。这世间的传承,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手艺,而是一代代人用耐心与匠心编织的文明,是生活得以延续的温暖。只要我们心怀这份温暖,坚守初心,就一定能到达西天,取到真经,让这份传承与慈悲,传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风一吹,路边的桑叶轻轻飘落,落在桑林小径上,像是在为他们送行。取经的队伍继续前行,身影渐渐消失在六月的晨光里,只留下一串脚印,印在满是桑叶的小径上,朝着西方,朝着希望,一直延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