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男频同人小说 > 西游笑傲录
本书标签: 男频同人  佛道争灵珠劫江湖证禅 

第752章 大渡河畔遇绣匠,泸定古村解绣愁

西游笑傲录

第752章 大渡河畔遇绣匠,泸定古村解绣愁

大渡河的支流在二月里漫过青石板滩,江水带着初春的暖意,将岸边的桑树林染成一片嫩绿,风一吹,桑叶的清香混着丝线的柔滑气息飘散,还裹着淡淡的绣线特有的光泽感。取经队伍沿着江畔的桑林小径前行,阿牛骑着战马走在中间,马鞍旁挂着沙老送的银制刀坠,刀坠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银光,他时不时低头摸一摸,指尖能触到银饰的细腻纹路。林小羽则跟在敖丙身边,怀里揣着银制茶则勺,勺旁放着竹编小茶则与陶制小茶荷,走路时他总把这些宝贝用软布裹好,生怕丝线碎屑缠在茶具上。

“前面怎么有穿针引线的动静?”林小羽突然停下脚步,侧耳倾听,“簌簌的,像是绣匠在刺绣,只是这声音带着几分杂乱,不像往日那么规整。”

孙悟空纵身跃到一棵老桑树上,枝头还挂着未舒展的新芽,极目远眺时,只见前方的泸定古村外,一片绣坊旁的空地上,几个身穿素色布衣的绣匠正围着绣绷,手里握着绣针,却总在落针时叹气。为首的老绣匠坐在竹凳上,手里攥着一块绣错纹样的绸缎,眉头皱得像拧成的丝线。“村里的绣匠们好像遇到了难处,俺们去看看!”孙悟空说着,从桑树上跃下,金箍棒在他掌心转了个圈,化作一根小绣针(形似却非真针),轻轻点在覆着桑叶碎屑的小径上,带着众人往村里走去。

走近才看清,老绣匠约莫六十多岁年纪,手上满是针眼留下的细痕,指缝里还沾着细小的线头,她见到众人,缓缓站起身,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各位施主是远道而来的吧?老身姓苏,是这泸定古村的绣匠。我们世代以刺绣为生,绣的手帕、屏风、服饰,针脚细密还鲜活,方圆百里的人家嫁女、祝寿,都爱来我们这儿订绣品,可最近这丝线,却邪门得很……”

“邪门?”林小羽凑上前,盯着苏阿婆手里的绸缎,只见绣面上的丝线颜色暗沉,还带着未拉紧的线头,轻轻一扯就有绣线松动,“苏奶奶,这绣品怎么会绣成这样?”

苏阿婆叹了口气,拿起一根绣线,试着在绸缎上绣了几针,丝线竟断了好几次:“往年我们用的丝线,都是自家缫的蚕丝线,颜色鲜亮,韧性十足,绣出的图案又活又牢,能保存几十年。可这半个月来,不管是新缫的丝线,还是去年储存的绣线,都变得又脆又易断,刺绣时要么断线要么错针,已经废了好几块绸缎,连给雅州府商号订的百幅绣帕都耽误了。再这样下去,三月里的商号收不到货,我们全村几十户绣匠,今年的口粮都没着落了。”

胡青牛上前接过那根断了的绣线,用指腹捻了捻丝线的粗细,又凑近闻了闻丝线的气味:“这丝线是缫丝时水温不够,蚕丝没充分软化,而且染色后没晾干透,才会又脆又易断。你们缫丝的锅灶,是不是最近柴火不旺?染好的丝线,是不是没晒透?”

“水温不够?”苏阿婆愣了愣,“前阵子刚开春,水温低,缫丝时总煮不透蚕丝。染线时连着阴天,丝线没晒干就收了,没想到竟出了这么大的问题。”

敖丙跟着苏阿婆来到缫丝房,只见缫丝锅里的水泛着微凉,蚕丝还带着未解开的胶块。又来到染线区,几捆染好的丝线堆在竹筐里,摸起来还有些潮湿。“你们先把缫丝锅的柴火加旺,保证水温达到八十度以上,让蚕丝充分软化。染好的丝线放在通风向阳的竹架上,每天翻动两次,确保完全晾干。刺绣时用蜡块给绣线抹一遍,增加丝线韧性,这样绣出的作品,肯定能恢复往日的品质。”敖丙拿起一根晾干的蚕丝线,轻轻拉了拉,“好的丝线要色泽鲜亮、粗细均匀,没有毛糙,这样绣出来的图案才会活。”

苏阿婆眼睛一亮,握着敖丙的手连连道谢:“多谢小施主指点!我们这就去办,要是能救回这些丝线,就是救了我们全村人的生计!”

“俺来帮你们晒丝线!”孙悟空拍了拍胸脯,话音刚落,已拿起竹筐里的丝线,小心翼翼地挂在竹架上,动作难得的轻柔,“这丝线娇贵得很,可得小心对待!”哪吒也跟着上前,两人一起烧旺缫丝锅、给绣线抹蜡,不一会儿就处理出几捆柔韧的丝线。左冷禅与劳德诺则帮着搭建晾线架,还在绣坊里挂了几盏油灯,方便绣匠们看清针脚。

唐僧与林小羽留在苏阿婆的绣坊里,看着苏阿婆绣手帕。苏阿婆坐在绣绷前,手指捏着绣针,丝线在她手下渐渐勾勒出一朵牡丹的形状,每一针都扎得精准,花瓣的层次分明,颜色过渡自然,没有一丝错漏。“苏奶奶,刺绣是不是要学很久?”林小羽轻声问,眼睛紧紧盯着苏阿婆的手指,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苏阿婆停下手中的活,笑着点头:“学刺绣,先要学认线,哪种丝线适合绣花,哪种适合绣叶,都有讲究。再学缫丝、染线、穿针、刺绣、收针,一步都不能急。”她顿了顿,目光落在绣坊墙角堆着的绣屏上,“就像做人,要懂得细致耐心,才能绣出好作品。要是心浮气躁,再好的丝线也绣不出好绣品。”

唐僧闻言,轻声道:“苏阿婆说得是。这刺绣不仅是装饰的手艺,更是你们对美的追求,对手艺的坚守。我们西行取经,要取的真经,是对众生的慈悲;你们刺绣,是对生活的美化,本质上都是在坚守一份初心。”

苏阿婆连连称是,拿起一块小绸缎与一根细绣线,递给林小羽:“小施主要是感兴趣,不妨试试绣一朵小花,慢慢来,不用急。”林小羽坐在绣绷前,学着苏阿婆的样子穿针引线,一开始总扎错地方,绣出的花瓣歪歪扭扭,练了好几次,终于绣出一朵还算像样的小花,虽然针脚不够细密,却惹得苏阿婆连连夸赞。

阿牛也凑过来想试试,结果刚拿起绣针,就把丝线缠成了一团,还差点把苏阿婆的绣绷碰倒,惹得众人哈哈大笑。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还是骑马打猎适合俺,这刺绣比打银还难,手上没点巧劲根本不行,比绣花还精细!”

到了傍晚,经过精心处理、耐心绣制的绣帕果然变得针脚细密,图案鲜活,没有一丝断线。苏阿婆拿起一块刚绣好的牡丹手帕,对着灯光照了照,丝线光泽透亮,针脚均匀整齐,用手指摸了摸,柔软顺滑,激动得老泪纵横:“成了!终于成了!多谢各位大师,要是没有你们,我们这刺绣的手艺怕是要断在老身手里了。”

当晚,村民们在绣坊旁的空地上摆了宴席,桌子上摆满了绣帕包的点心、陶碗盛的腊肉,还有自家酿的米酒。八戒吃得满嘴流油,捧着一块绣帕爱不释手:“这绣帕真好看!以后俺老猪擦嘴,就用它,肯定体面!”他还跟着绣匠们学唱泸定山歌,虽然唱得跑了调,却也引得众人阵阵欢呼,歌声混着丝线的柔滑气息,在春夜里格外温馨。

苏阿婆端着一碗米酒,走到唐僧面前:“大师,这碗酒您一定要喝,是我们全村绣匠的心意。你们不仅帮我们解了丝线的难题,还让我们明白了,刺绣跟做人一样,要细致耐心,才能绣出好作品。”

唐僧接过酒碗,轻轻抿了一口,米酒的香甜里还带着淡淡的蚕丝香:“苏阿婆客气了,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真正能让手艺传承下去的,是你们自己的坚守与热爱。就像这丝线,要经得起缫丝的熬煮、染色的浸润,才能成为鲜亮的绣线;做人做事,也要经得起时光的考验,才能成就真正的价值。”

苏阿婆连连点头:“大师说得是!以后我们缫丝,一定烧旺柴火,染线时也会晒透丝线,保证绣出的作品都是最好的。”

夜色渐深,大渡河的流水声在村外回荡,绣坊旁的篝火映得每个人脸上都暖融融的。林小羽靠在敖丙身边,手里握着自己绣的小花绸缎,绸缎还带着淡淡的丝线香,他轻声道:“敖大哥,原来刺绣这么难,要缫丝、染线、穿针、刺绣,每一步都要用心。以后我再也不会随便浪费绣品了。”

敖丙摸了摸他的头,目光落在绣坊里忙碌的身影上:“是啊,任何创造美的手艺,都像这刺绣一样,要耐得住繁琐的步骤,要守得住对细节的执着。我们西行取经,也像刺绣一样,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每一个困难都要以坚韧去克服。这世间的美好,从来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需要我们去付出、去雕琢、去守护。”

林小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握紧了手里的小花绸缎,心里暗暗想着,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像刺绣一样用心。

次日清晨,众人收拾行装准备西行时,村民们早已在村口等候。苏阿婆送给每人一件自己绣的作品:孙悟空的是一个绣制小猴荷包,绣得活灵活现;林小羽的是一个绣制茶巾,刚好能垫他的银制茶则勺;八戒的是一个绣制食袋,用来装点心正合适;阿牛的是一个绣制刀套,刚好能套他的漆柄小刀。“这些小物件,希望能陪各位施主一路平安,也让你们记得,泸定古村有群盼你们再来的绣匠。”

孙悟空拿起绣制小猴荷包,挂在金箍棒上,笑得合不拢嘴:“这荷包真巧!以后俺装东西,就用它,再也不怕丢了!”

众人挥手告别,渐渐远去。大渡河的江水依旧泛着暖意的光,泸定古村的绣坊渐渐消失在视线里。路上,阿牛骑着战马,手里握着绣制刀套,把漆柄小刀套进去,刚好合适,他笑着说:“这刀套真好看,等取了真经,我要带着它回家,给俺娘看看这宝贝!”

唐僧望着前方的路,轻声道:“这西行的路,就像刺绣的过程,每一步都是一次勾勒,每一个困难都是一次填充。看似平凡,却终能绘出鲜活的美好。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这绣品上的丝线,共同构成了西行路上的风景。这世间的传承,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手艺,而是一代代人用耐心与匠心编织的文明,是生活得以延续的温暖。只要我们心怀这份温暖,坚守初心,就一定能到达西天,取到真经,让这份传承与慈悲,传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风又吹来了,带着桑叶的清香,吹起了林小羽手里的小花绸缎,绸缎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取经队伍的身影渐渐消失在二月的晨光里,只留下一串脚印,印在大渡河畔的青石板滩上,朝着西方,朝着下一段旅程,一直延伸下去。

上一章 第751章 雅砻江畔遇银匠,西昌古村解银愁 西游笑傲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753章 嘉陵江畔遇木匠,阆中古村解木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