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男频同人小说 > 西游笑傲录
本书标签: 男频同人  佛道争灵珠劫江湖证禅 

第773章 怒江畔遇陶匠,腾冲古村解陶愁——陶韵染江湖

西游笑傲录

第773章 怒江畔遇陶匠,腾冲古村解陶愁——陶韵染江湖

怒江的支流在十一月里绕着腾冲古村奔腾,江水带着深冬的凛冽,将岸边的陶窑映得通红。风一吹,既有陶土的质朴气息,又夹着一丝陶坯开裂的脆响——不是正常制陶的温润,反倒像是陶土和得太干,刚入窑就崩,听得人心里发紧。取经队伍沿着江畔的陶土路前行,阿牛腰间的长剑裹着田老漆匠的漆鞘,鞘上系着温知意送的香盒,剑穗是周竹生编的竹丝,剑柄缠着苏巧娘绣的红绸,还别着邓老刀匠锻的短刀;林小羽脖子上挂着段老玉匠送的翡翠玉坠,怀里抱着吴老茶匠的青花瓷茶罐,身旁是鲁老酒匠的酒壶、柳老琴匠的木琴与韦老瓷匠的青花瓷瓶,木棉荷包里装着陆老书匠的《道德经》、冉老的皮纸与尹老的线香,腰间系着邓老送的匕首,衣襟上仪琳送的平安符随着脚步轻轻晃动——自大理与石清渊别后,这一路常遇推着陶土的匠人,偶尔还见着穿“滇西陶社”服饰的艺人,言谈间提过“建水陶”“腾冲土陶”,倒让这西行路多了几分江湖人的质朴。

“这制陶的动静不对啊!”韦老瓷匠的瓷瓶在林小羽怀里轻晃,她摸着瓶身忽然察觉,“正常陶坯该是柔韧不裂,怎么这声里混着‘咔嚓’的崩裂声?莫不是陶土出了问题?”

孙悟空纵身跃上陶窑旁的老酸角树,往陶坊来处望去——只见前方陶坊前,围着不少人,既有捏着陶土的匠人,还有两个身着粗布长衫的人,腰间别着“滇西陶社”的陶牌,其中一人正拿着一块裂了纹的陶坯皱眉,看模样竟是笑傲江湖里,曾在腾冲陶肆与令狐冲换过陶碗的陶匠陶守拙。“嘿,那不是陶守拙吗?”孙悟空喊了一声,从树上跃下,金箍棒缩成短棍别在腰间,“走,去看看!要是陶坏了,俺们装水的罐子可就没着落了!”

众人走近,果见那粗布长衫人是陶守拙,他指尖抚过陶坯裂纹,此刻正对着一堆裂坏的陶碗愁眉不展。陶坊前,老陶匠姓许,年过七旬,手里握着一把陶轮,指缝还沾着陶土,见众人来,苦笑着摇头:“各位莫怪这陶差,实在是我们这腾冲古村的土陶,近来总出问题——往日我们制的陶,陶壁均匀,窑变温润,盛水不漏,江湖上不少人家都来订陶碗、陶罐,连恒山派的仪琳师妹,都托人来制过盛茶的陶壶。可这半个月来,不知怎的,陶土没淘干净,混着砂石,揉泥时要么太干要么太稀,刚入窑的陶坯,没烧多久就开裂,还沾着窑灰——方才给陶兄看的,还是最好的一块陶坯,要是传出去,我们这百年陶坊的名声就毁了!”

陶守拙闻言,手里的陶牌都晃了晃:“许老丈,我此次来,是受滇西陶社之托,来订一批陶壶,下个月便是江湖上的‘茶具雅集’,各路茶客要配陶壶品茶,要是拿不出好陶,不仅我没法交差,连腾冲土陶的名声也要受影响。”他身旁的徒弟也急道:“是啊许老丈,往年您家的陶,用二十年都不裂,今年要是出了岔子,我们可去哪儿找这么好的制陶手艺啊!”

敖丙上前,接过许老丈手里的陶土,指尖揉了揉:“这陶的问题,出在选土和制坯。你淘的陶土,怕是没筛三遍,还混着砂石,所以易开裂;揉泥时水分没匀,太干则坯硬易崩,太稀则坯软易塌;还有,拉坯时陶轮转速太快,陶壁厚薄不均,烧时受热不匀;最后,烧窑时温度升得太急,陶坯内外温差大,就会崩裂。”

许老丈一愣,连连点头:“是啊!前阵子陶土挖得急,只淘了一遍就用了;揉泥的徒弟凭感觉加水,没称过分量;拉坯时为了赶工,陶轮转得飞快;烧窑时怕烧不透,火加得太猛,温度一下就窜上去了——原来竟是这四处的问题!”

“还有一处。”唐僧上前,目光落在陶坊里的窑具上,“窑具要是不平,陶坯放上去倾斜,烧时受力不均也会裂。许老丈,你们的窑具,是不是没垫平?”

许老丈一拍大腿:“可不是嘛!今年窑具用久了没修整,好多都歪了——大师您也懂制陶?”

唐僧微笑道:“略知一二,往日在长安,曾见陶匠做活,说过‘土是陶的魂,轮是陶的骨’,需得用心对待每一步。”

陶守拙见状,眼睛亮了:“这么说,许老丈的陶,还有救?”他转头看向敖丙和唐僧,“若是二位能帮忙解决,滇西陶社必有重谢!日后各位若需陶具,我们分文不取!”

“谢就不必了。”敖丙笑着摇头,“我们西行路上,能帮人解困,也是一桩善事。”说着便开始指点许老丈:“先把陶土用细筛淘三遍,去除砂石杂质;揉泥时按比例加水,用秤称准分量,揉至‘三光’(手光、盆光、泥光)为准;拉坯时调慢陶轮转速,用手感知陶壁厚度,确保均匀;烧窑时先小火预热三时辰,再逐步升温,避免温差过大;窑具每次用前都垫平,确保陶坯平稳。”

孙悟空听得手痒,撸起袖子就去淘陶土:“淘土这种活,俺最在行了!当年在花果山,俺连山泉都滤得干净!”哪吒则帮着调控窑温,他对火候把控精准,升温速度调得恰到好处;林小羽跟着许老丈的徒弟学拉坯,陶守拙在旁指点,教她如何稳住陶轮,“拉坯就像练剑,得懂‘稳’,太急则坯歪,太慢则坯散,和江湖上用剑的道理一样。”

林小羽衣襟上的平安符晃了晃,陶守拙见了,眼神一亮:“这平安符的绣法,是恒山派的样式!小姑娘认识恒山派的人?”

林小羽点点头,眼睛弯成了月牙:“认识!前阵子在镇远,我们还见过令狐冲师兄和仪琳姐姐呢!仪琳姐姐还送了我这平安符,说能保平安。令狐师兄还说,他最爱用许老丈制的陶碗,说碗底厚实,盛酒不烫手!”

“哦?你们认识令狐冲?”陶守拙来了兴致,“那可是江湖上的奇人!去年在腾冲陶肆,我和他换陶碗,他竟能看出我这陶是用‘龙窑’烧的——后来才知道,他是听刘正风前辈说过制陶的门道,倒也细心!”说着便和林小羽聊起令狐冲的趣事,什么“捏陶时怕捏坏,手指轻轻碰”“见陶匠辛苦,帮着搬陶坯”,听得林小羽咯咯直笑,连拉坯的动作都轻快了几分。

这边忙得热火朝天,那边许老丈按着敖丙的指点,开始淘土、揉泥、拉坯、烧窑。他制坯、修坯、上釉、入窑,动作娴熟,敖丙在旁偶尔提点,比如拉坯时如何调整手势让陶口圆润,烧窑时如何观察火色判断陶的熟度。唐僧则在一旁与陶守拙聊起制陶与江湖,从陶的品性聊到武林的心境,陶守拙听得连连点头:“大师说得是,这陶和江湖一样,有粗有细,有刚有柔,若少了‘韧’字,再好的陶土也制不出好陶,再好的武功也经不住挫折。”

待到三日之后,第一窑新制的陶壶终于出窑。许老丈小心翼翼地搬出陶壶,陶守拙凑上前细看,陶壶色泽温润,敲之声音清越,装满水后滴水不漏,引得众人都赞不绝口。“好陶!真是好陶!”陶守拙激动得抱起一把陶壶,“许老丈,这次真是多谢你,也多谢各位帮忙!这窑陶,我全要了!”

许老丈笑得合不拢嘴,从陶坊里拿出一个小巧的陶笛,陶笛上刻着怒江波纹,递给林小羽:“小姑娘,这陶笛送给你,你拉坯时很用心,是个学制陶的好料子,日后若想学制陶,随时来腾冲找我。”

林小羽接过陶笛,吹了吹,发出浑厚的笛声,她高兴得把陶笛系在腰间:“谢谢许爷爷!我一定好好收着,等见到仪琳姐姐,给她吹听!”

当晚,许老丈在陶坊旁摆了宴席,陶守拙让人从马车上搬来滇西的火腿与米酒,众人围坐在一起,用新制的陶碗盛酒,吃着火腿,看着怒江的夜景,倒也暖意融融。孙悟空和陶守拙的徒弟比谁捏陶快,哪吒则和阿牛聊起剑法招式,林小羽拿着陶笛,在敖丙的指导下学辨陶质好坏,说:“敖大哥,制陶要经得住淘、揉、烧,像不像我们的取经路?得经得住烈火考验,才能成正果。”

敖丙点点头,摸了摸她的头:“是啊,陶如人生,需经烈火淬炼;江湖亦如此,需经磨难打磨。唯有耐得住高温,方能成坚实之器。”

次日清晨,众人准备西行,陶守拙和许老丈前来送行。陶守拙抱拳道:“各位兄台,此番腾冲之行,多亏了你们,这份情滇西陶社记下了。日后若到滇西,一定要来陶坊坐坐,我给各位制最好的陶具!”

许老丈也递过一个新制的陶罐:“大师,这陶罐送给你们,路上装水用,结实得很。”

唐僧合十道:“二位客气了,江湖路远,后会有期。”林小羽挥着小手:“许爷爷、陶叔叔再见!我以后要是制了陶,一定送你们尝尝!”

众人挥手告别,取经队伍沿着怒江继续西行。风又吹起,带着陶土的质朴气息,还有林小羽腰间陶笛的淡淡陶香。唐僧望着前方的路,轻声道:“这制陶和江湖,都藏着最深刻的道理。陶需烈火炼,方能坚实;人需磨难历,方能坚强。我们取经,便是在这一揉一烧、一步一履中,悟透众生苦乐,守住本心。”

敖丙点点头:“是啊,无论是陶匠的土,还是江湖人的剑,皆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唯有以诚待之,以善护之,方能抵达远方。”

怒江的水奔腾向前,将取经队伍的身影拉得很长,而他们与陶守拙、许老陶匠的相遇,还有这怒江畔的陶窑火光,也成了西行路上一段质朴却温暖的江湖记忆——原来江湖不止刀光剑影,还有陶土揉捏的温情,正如这取经路,不止艰难险阻,还有人间百态的纯粹。

上一章 第772章 澜沧江畔遇玉匠,大理古村解玉愁——玉光映江湖 西游笑傲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774章 独龙江畔遇织匠,贡山古村解织愁——织纹绘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