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笑傲录·第九百四十四章 恒山之巅承佛心 青灯古佛悟慈悲
取经队伍离了黑木崖,西行三月有余,脚下的路渐渐从险峻崖道变成了恒山的清幽佛径,风里少了铁刃的冷厉,多了几分檀香的醇厚与钟声的悠远,远远能望见云雾间错落的庵堂飞檐,檐角的铜铃在风中轻响,透着“恒山派”特有的禅意。悟空踩着一块被香火熏染的青石板,金箍棒在掌心转了个圈,火眼金睛扫过殿前诵经的尼僧:“师父,这山里的气场又静又暖,藏着佛家的慈悲,却也裹着点守护的坚定,像是有人在庵后练剑,剑影里带着‘以武护佛’的初心,倒有几分‘禅武合一’的意味。”
唐僧勒住白龙马,指尖佛珠转得缓了,目光落在山门前“恒山”的鎏金匾额上——匾额旁刻着“慈悲为怀,济世救人”的佛家箴言,是仪琳师太传下的佛韵。“恒山乃佛教圣地,仪琳师太曾在此创立恒山派,主张‘禅武合一,以武护佛’。昔年令狐冲前辈曾助恒山化解危机,让门派延续慈悲初心。既是有缘至此,咱们便入山参拜,一来感受佛家的清静禅意,二来若能悟得‘慈悲’真义,也是取经路上的一桩修行。”
八戒缩了缩脖子,嘟囔道:“师父说得是,就是这山风比黑木崖还凉,吹得俺老猪耳朵都疼了。要是庵里有热乎的小米粥,再有点甜软的枣泥糕,俺倒也乐意陪师父多待几日——当然,能少挨些风就更好了。”
沙僧已将降妖宝杖横在身后,伸手拂去唐僧肩头的落松针:“师父,这恒山佛径曲折,有些地方还覆着薄霜,咱们慢些走,莫要累着。”
众人沿着佛径往上走,越靠近悬空寺,空气中的檀香越浓,伴着尼僧们的诵经声与长剑的破空声,在山间回荡。行至悬空寺前的广场,只见一个身穿素色僧袍的尼僧正带领弟子练剑,她眉目温婉,动作舒展如流云,每一剑落下都似与禅意相融,正是恒山派现任掌门——仪琳师太的后人仪清玄;而在她身旁,一个身穿青布长衫的女子手持念珠,正为弟子们讲解禅理,竟是笑傲江湖中“恒山派”仪和师太的传人——苏静云,她近年游历归来,便留在恒山协助仪清玄传授禅武。
“仪掌门!苏姑娘!”悟空一眼认出苏静云手中的恒山念珠,纵身跳到广场上,金箍棒往地上一戳,“没想到会在恒山遇到你们!这禅剑练得有股子‘行云流水’的味道,比当年在嵩山见的嵩山剑法,可温柔多了!”
仪清玄收剑而立,对着唐僧合十道:“唐长老远道而来,贫尼有失远迎。近来总在寺中传授禅剑,一来是为了承袭先祖佛统,二来也是想让弟子们明白,武学并非争强好胜之术,而是守护慈悲的工具。”
苏静云也收起念珠,笑着道:“孙兄,唐长老,这恒山的妙处,正在于‘慈悲’二字。先祖仪琳师太曾说,‘剑是利器,更是护持众生的手眼’。我陪仪掌门在此授剑,也是想以禅理传递佛家的慈悲为怀。”
唐僧合十道:“掌门与苏施主所言极是。所谓‘慈悲’,并非软弱退让,而是以善念化解纷争,以行动守护弱小。就像这禅剑,看似柔和,却藏着‘以武护佛’的坚定——人若能如此,便能在纷扰世间守住本心。”
正说着,一个小尼僧匆忙从山下跑来,神色慌张:“师父!不好了!山下‘断魂寨’的人来了,说要抢占悬空寺,还说要是咱们不肯退让,就烧了庵堂,夺了恒山剑谱!”
仪清玄脸色微沉,却依旧平静:“这些人真是执迷不悟!恒山剑谱乃护佛之术,岂是他们能随意觊觎的?只是他们若在山下闹事,恐会惊扰香客。”
苏静云也蹙起眉头:“这断魂寨近来在山下欺压百姓,抢夺财物,早就该教训了。今日他们敢来恒山挑衅,定是仗着新收了几个会邪功的打手。”
哪吒脚踏风火轮,火尖枪上的红缨猎猎作响:“仪掌门莫急!俺去会会他们!要是他们敢撒野,俺一枪就挑了他们的兵器,让他们再也不敢来捣乱!”
悟空也跟着纵身跃起:“俺与你一同去!俺的金箍棒正好试试他们的邪功硬不硬!”
众人跟着仪清玄下山,行至恒山山麓的茶亭时,果然见十几个身穿黑衣的汉子手持弯刀,气势汹汹地站在那里,为首的是一个面色阴鸷的汉子,他脸上带着一道刀疤,正是断魂寨寨主周屠。
“仪清玄!别躲在庵里不敢出来!今日我来,就是要抢占悬空寺!要是你们输了,就交出恒山剑谱,再给我磕三个头!”周屠厉声喝道,弯刀在阳光下泛着寒光。
仪清玄上前一步,语气平静:“周寨主,恒山乃佛教圣地,剑谱是护佛之术,并非用来争强好胜的。你若真心想修行,贫尼愿为你讲解禅理;但你若只为抢夺寺产而来,便请回吧。”
“回?”周屠眼中闪过一丝戾气,“你一个小尼僧,竟敢给我摆架子!兄弟们,给我上,拆了这茶亭,逼他们出来!”
黑衣人们举着弯刀冲上来,悟空与哪吒立刻迎了上去。悟空金箍棒舞出一团金光,将冲在最前面的几个黑衣人打飞;哪吒火尖枪一挥,一道火焰朝着周屠射去,逼得他连连后退。敖丙则在茶亭旁布下一道水阵,挡住了黑衣人的冲锋,防止他们靠近庵堂。
仪清玄也取出长剑,动作舒展如流云,剑尖轻轻一点,便将一个黑衣人的弯刀挑飞;苏静云则手持念珠,配合仪清玄,念珠飞出,缠住黑衣人的手腕,让他们动作迟缓。
周屠见手下们纷纷中招,心中大怒,使出邪功,周身泛起黑气,朝着仪清玄冲去:“小尼僧,接我一掌!”
仪清玄不慌不忙,侧身避开,手中长剑轻轻一缠,便将周屠的手臂缠住,然后顺势一拉,周屠重心不稳,摔倒在地。仪清玄剑尖轻轻抵在周屠的咽喉:“周寨主,承让了。”
周屠脸色惨白,却依旧嘴硬:“你……你这是靠妖法,不算本事!”
就在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从人群后传来:“周屠,你还不认错!”
众人望去,只见一个身穿灰袍的老尼拄着拐杖走来,竟是恒山的护山尼——慧通师太,她早年曾受仪琳师太的恩惠,一直守护恒山,今日听闻断魂寨闹事,特意赶来阻止。“仪掌门乃佛家高人,你怎能如此无礼!快给仪掌门道歉,不然我便联合山下百姓,让你断魂寨在恒山无法立足!”
周屠见慧通师太上前进,又听闻仪清玄的厉害,终于服软,对着仪清玄拱手道:“仪掌门,是我不对,我不该冒犯恒山,还请你原谅我。”
仪清玄叹了口气:“罢了,只要你日后不再欺压百姓,懂得‘慈悲’的道理,今日之事贫尼便不追究了。”
周屠连忙带着手下们狼狈逃窜。慧通师太对着取经队伍合十道:“多谢各位仙长相助。若不是你们,今日恒山怕是要遭难了。”
唐僧合十道:“慧通师太不必客气。佛家讲究‘慈悲济世’,咱们守护恒山,也是守护这份慈悲与宁静。仪掌门与苏施主以禅剑传递慈悲之道,这份心意,值得守护。”
当晚,仪清玄在悬空寺摆下素宴,款待取经队伍。宴席间,仪清玄取出仪琳师太当年用过的念珠,感慨道:“这念珠是先祖仪琳师太传下来的,上面还留着她的禅意。她当年在恒山化解危机,靠的不是武力,而是‘慈悲’与‘善念’。贫尼与苏姑娘也想像她一样,以‘禅武合一’的理念,让恒山成为守护众生的净土。”
苏静云也讲解了恒山禅剑的剑理:“这禅剑的妙处,在于‘以柔克刚,慈悲为怀’。就像这山间的清泉,看似柔和,却能洗涤尘埃;咱们做人也是如此,心怀慈悲,不争不抢,却能在纷扰中守住本心。”
唐僧点头道:“掌门与苏施主所言极是。所谓‘慈悲’,从来不是放弃守护,而是以更温柔的方式面对世事。就像这恒山的松柏,无论风吹雨打,始终扎根岩石,向阳而生——人若能如此,便能在修行路上走得更远。”
次日清晨,众人准备告别恒山,继续西行。仪清玄将一本《恒山禅剑谱》手抄本送给敖丙:“仙长剑法精妙,且心怀仁善,这本剑谱送给你。禅剑讲究‘慈悲为怀’,或许能在你日后御敌时帮上忙。”
苏静云则给唐僧送了一串檀木佛珠:“长老,这串佛珠是用恒山古檀制成,能安神定气,也能提醒你我,无论何时何地,都莫被戾气困住,莫忘慈悲初心。”
恒山的尼僧们也纷纷拿出自己做的恒山酥与清茶,塞到八戒手中:“猪施主,这些你带着路上吃,要是下次再来恒山,我们再给你做更好吃的恒山酥!”
众人谢过仪清玄、苏静云、慧通师太与尼僧们,继续西行。仪清玄与苏静云站在悬空寺前,望着他们的背影,手中的念珠与长剑轻轻颤动。朝阳从东方升起,将恒山的庵堂染成金色,钟声依旧,禅意悠长,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关于慈悲、守护与禅武合一的故事,在这座佛教圣山久久流传。
唐僧牵着白龙马,走在恒山脚下的古道上,指尖捻着檀木佛珠:“悟空,你看仪掌门与苏施主,以禅剑传递慈悲之道,以善念守护山间宁静,这份‘慈悲’的心境,才是修行的真义。这世间的‘纷争’,大多源于贪欲与戾气,若能像禅剑般,以柔克刚,以善化恶,便能在纷扰中守住本心——就像你当年大闹天宫,后来学会慈悲为怀,护送为师取经,不也是在‘慈悲’中变得更加强大吗?”
悟空握紧手中的金箍棒,点头道:“师父说得是!俺以前觉得,能打跑妖怪、赢了对手就是厉害,现在才明白,像仪掌门这样,心怀慈悲,以善化恶,才是真正的‘修行’!俺老孙以后再也不随便跟人硬拼了,能劝就劝,能帮就帮!”
敖丙轻抚手中的《恒山禅剑谱》手抄本,轻声道:“长老说得对。就像这恒山禅剑,看似缓慢,却藏着慈悲的力量;咱们取经路上的每一次磨难,每一次化解矛盾,也都是让咱们更懂‘慈悲’的修行。这世间的‘强大’,从来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慈悲与善念,在纷扰中守护众生。”
哪吒摸了摸头,笑道:“俺虽然不懂什么‘慈悲’大道理,但俺知道,只要跟着师父和孙兄,多帮好人,多做善事,不欺负弱小,用善念化解矛盾,就是对的!”
八戒一边嚼着尼僧们送的恒山酥,一边含糊不清地说道:“俺老猪觉得,这恒山酥真香甜!要是前面的地方都像恒山这样,能让人想明白事儿,还有好吃的,俺就满足了!”
沙僧则默默地守在行囊旁,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师父,各位师兄,咱们离西天越来越近了。只要咱们心怀慈悲,守护善念,就一定能顺利取回真经,普渡众生。”
阳光洒在取经队伍的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西行之路依旧漫长,前方或许还有更凶险的妖魔鬼怪,或许还有更复杂的江湖纷争,但他们心中的信念,却如恒山的禅钟声般愈发坚定。因为他们知道,取经之路,不仅是为了取回真经,更是为了在“慈悲”中守护众生,在“善念”中传递温暖——这便是他们此行的意义,也是他们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