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五年三月的墨溪村,资江的支流刚解冻,水带着碎冰碴子,却暖了田埂。
吴伟东牵着牛在地里犁田,牛蹄踩在泥里,溅起的泥点沾了裤腿。
“东伢子,歇会儿!”吴明远扛着锄头走过来,“这牛也得喘口气,别累着了。”
吴伟东停下犁,抹了把汗:“爹,今年得把这两亩水田种好,秋收就能多收些稻子。”
远处传来秀秀的声音,她提着竹篮,走得慢,手还护着肚子:“东伢子,爹,吃晌午饭了。”
吴明远眼睛一亮,快步走过去:“秀秀,你咋来了?不是让你在家歇着吗?”
“在家待不住,想着你们饿了。”秀秀笑着掀开篮子,里面是红薯饭和腌菜,还有个煮鸡蛋,“给东伢子的,补补力气。”
吴伟东接过鸡蛋,剥了壳递给秀秀:“你吃,你现在得好好补。”
“我有呢。”秀秀把鸡蛋推回去,“老中医说我怀了娃,得少吃凉的,这鸡蛋正好。”
吴明远在旁边笑得合不拢嘴:“好!好!我要抱孙子了!”
正说着,周桂兰跑过来,脸上着急:“东伢子,不好了!邻村的人来抢水了!”
“抢水?”吴伟东皱起眉,“咱们村的水渠是资江支流引的,凭啥抢?”
三人往水渠边跑,老远就看见十几个邻村人拿着锄头,跟村里的老杨、刘三对峙。
“这水是我们先引的!你们凭啥截流?”老杨红着脸喊,手里的锄头攥得紧。
邻村的王村长走出来,叹了口气:“老杨,我们也没办法,村里的田都快干了,再不浇水就荒了。”
刘三举着锄头要冲上去:“荒了也不能抢我们的水!这是我们村修的水渠!”
“别冲动!”吴伟东拦住刘三,走到王村长面前,“王村长,有话好好说,抢水解决不了问题。”
王村长苦着脸:“东伢子,我知道你们村也不容易,可我们村的水田比你们多,再不浇水,今年就颗粒无收了。”
秀秀站在旁边,突然说:“要不我们轮流放水?你们村上午放,我们村下午放,这样大家都有得用。”
周桂兰也点头:“对!我去跟村里的妇女说,让她们把浇水的时间错开,不耽误事。”
王村长愣了一下,赶紧点头:“行!就按你们说的来!我们村也不会让你们吃亏,秋收了给你们送袋米!”
一场风波就这么解了,老杨松了口气:“还是秀秀妹子和东伢子有办法,不然今天就得打起来。”
刘三挠挠头:“我刚才太急了,差点闯祸。”
吴伟东拍了拍他的肩膀:“都是为了村里,没事。以后有事先商量,别动手。”
接下来几天,两村轮流放水,田埂上总能看见乡亲们浇水的身影,偶尔还能听见两村人聊天的笑声。
这天傍晚,吴伟东刚从地里回来,就看见王木工背着工具箱来串门。
“东伢子,我来给你送个东西。”王木工打开箱子,里面是个小木车,“给你未来的娃做的,能推着走。”
吴伟东赶紧接过:“王师傅,这太麻烦你了,多少钱?我给你。”
“啥钱不钱的!”王木工摆手,“你们村人实在,我乐意给娃做个小玩意。”
秀秀端来热水:“王师傅,快坐,吃了晚饭再走,我煮了红薯粥。”
正说着,村口的狗突然叫起来,小石头跑进来,脸色发白:“东伢子哥,有散兵来村里了,要粮!”
“散兵?”吴伟东站起来,摸向墙上的猎枪,“多少人?带没带枪?”
“三个,带了两把步枪,在村口喊着要十斤米,不然就砸东西。”小石头喘着气说。
刘三正好路过,听见这话,抄起斧头:“我去收拾他们!敢来咱们村撒野!”
“别硬来。”吴伟东拦住他,“我们先去看看,要是讲道理就好说,要是不讲理,再动手不迟。”
几人往村口走,看见三个穿破军装的人,正踢着村里的石碾子,嘴里骂骂咧咧。
“你们是这村的?赶紧把米交出来!”领头的散兵举着枪,眼里满是凶光。
吴伟东走过去:“我们村刚春耕,米不多,最多给你们两斤,要是嫌少,就走吧。”
“两斤?你打发要饭的呢!”散兵把枪对准吴伟东,“最少五斤!不然我就开枪了!”
王木工突然站出来,手里拿着刨子:“你们别太过分!这村的人刚熬过鬼子,不容易!”
周桂兰也带着几个妇女过来,手里拿着镰刀:“我们村人多,真打起来,你们讨不到好!”
三个散兵看村里来了这么多人,有点慌了,领头的犹豫了一下:“两斤就两斤,快拿来!”
吴明远从家里扛来两斤米,递给散兵:“拿着赶紧走,别再来我们村捣乱!”
散兵接过米,灰溜溜地走了,刘三看着他们的背影,哼了一声:“下次再来,我打断他们的腿!”
回到家,秀秀有点担心:“以后要是再有人来抢粮咋办?”
吴伟东握住她的手:“别怕,我们村人团结,再加上刘三、王师傅他们,没人能欺负我们。”
过了几天,秀秀的孕吐反应越来越大,吃不下东西,吴明远急得不行,要去镇上请老中医。
“爹,不用去镇上,邻村的张婶会看孕吐,我去请她来。”周桂兰自告奋勇。
张婶来了之后,给秀秀把了脉,说:“没啥大事,就是怀娃初期的反应,我给你开个方子,煮水喝就好。”
乡亲们听说秀秀孕吐,都来送东西,老杨送了罐茶油,周老汉送了些晒干的红枣,还有妇女送了鸡蛋。
“秀秀妹子,你可得好好养着,这可是我们村的第一个娃。”一个大娘拉着秀秀的手说。
秀秀感动得眼眶红了:“谢谢大家,等娃生下来,我请大家吃红鸡蛋。”
这天晚上,吴伟东坐在院里,看着秀秀在灯下缝小衣服,吴明远在旁边剥红枣,念国趴在桌上,画着刚学的“娃”字。
“东伢子,你说这娃生下来,叫啥名字好?”吴明远问,眼里满是期待。
吴伟东想了想:“叫吴念安吧,想念安稳的日子,也盼着他以后能平平安安。”
秀秀点头:“好!就叫念安,平平安安的,比啥都好。”
念国举着画纸:“我会写‘安’字!我教念安弟弟写字!”
大家都笑起来,院里的月光很柔,照在小衣服上,照在剥好的红枣上,照在每个人脸上的笑。
吴伟东看着这场景,心里满是踏实——这就是他想要的日子,家人在旁,乡亲和睦,没有战争,没有饥荒。
他想起抗战时的艰难,想起李明瑞、奉显情他们,心里默念:“你们看,现在的日子安稳了,我们有了娃,墨溪村也好好的,你们的牺牲,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