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从不走熟路的人
清晨七点,城市的地铁已经拥挤如织。小曦拎着笔记本电脑包站在角落,眼神却格外清明。她昨晚几乎通宵整理了一份提案草稿,这是他们小组能否冲进季度前三的“逆转一战”。
此刻,她心中没有一丝倦意,只有一种从骨子里冒出来的战意——沉稳、冷静、不容退让。
距离季度绩效统计还有不到三周,而他们团队的名次还徘徊在第五,且资源配给已明显被削减。
预算不足,渠道被压,甚至原定的合作KOL也临时撤约。
人事部借口“团队未完成上季度增长目标”,将营销支持优先投向别的组。小曦看懂了这一切。
不是能力问题,是位置问题。
他们不是公司的宠儿,但她想让所有人知道:
即使不被扶持,也能自己爬到最亮的地方去。
“我们走一条没人愿意走的路径。”
她在会议上坚定地说出这句话时,连组内的阿春都吓了一跳。
那是一套B端冷门方案整合包,成本低,执行难,且最初只服务于小型行业客户。没人相信那能带来季度冲刺的数据。
张启恒在后排冷笑:“这是在跟自己过不去。”
小曦却像没听见一样,继续把PPT一页页翻完,每一页都有精准的客户画像、每一条都有回报预估曲线。
最后她说:“我们不靠预算,不靠资源,靠技术、靠转化、靠执行力。”
她扫视了一圈,最后盯着团队的眼睛,一字一顿:“谁愿意跟我赌这一把?”
沉默几秒后,罗澜先举起了手,阿春紧随其后,连那个性格最谨慎的纪然也点了点头。
没人退缩。
说干就干。
她带着团队彻底换了一种打法,不再高调宣传,而是亲自走访三个小型制造业园区,和一线B端客户一对一沟通需求,连午饭都顾不上吃。
为了节省外包费用,她亲自建了一份功能拆解表,团队几乎全员变成了“临时UI”。
她每天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还在调试后台逻辑,有时候困得眼睛睁不开,就在洗手间拿冷水泼脸。
连续九天,她的日均睡眠不到四小时。
但没人听她抱怨一句。
也没人能说她“只是撑场面”。
第十天,她们签下第一个合作客户——华晟电子,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传感器工厂。
单项目金额只有三万,但它成为了第一个“非标准路径转化样板”。
她没有急着公布,而是默默把它做成了整个提案的“模型一”,并向公司申请了“以结果为导向的指标认定”,绕开传统的转化考核线。
公司最初不理她,但当她连续拿下第二、第三个样板后,高层终于意识到:这个“非主流方案”,正在慢慢跑通。
她没有庆祝,只是让团队继续跟进优化。她知道,这才刚刚开始。
而就在别人以为她已经极限发挥时,小曦又做了一件“让人看不懂”的事。
她放弃了本可以压线提交季度报告的机会,要求“延迟一天交付”,只为将最后一个细节功能——交互内嵌式客服推荐模块做得更顺畅。
这一天的延迟,可能意味着名次被挤出前三。
但她还是做了。
因为她知道:
真正能立住一场战役的,不是投机,而是极致。
最终提交那晚,她几乎是最后一个走出办公室的人。
回家路上,她坐在车站长椅上,望着天色微亮,忽然笑了。
不是大笑,是那种终于从骨缝里散出来的释然笑意。
她知道,不管结果怎样,她已经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职场通道。
而她没有欠任何人。
没有靠任何男人。
没有求过一次情。
她靠的只有两个字:实力。
三天后,季度排名出炉。
A组——她带的组,绩效指数第二。
更重要的是——她的提案进入“年度评优项目储备库”。
这意味着:
她的名字,终于成了公司年度核心战略讨论中的关键词。
她的职位薪资,自动晋升一级,底薪加提成,正式迈入月入过万的行列。
那晚,公司高层请所有绩效前五的组长聚餐。
张启恒没来——他已经被调去非核心项目组。
小曦却拒绝了邀请,她在自己家小阳台上,点了一盏香薰蜡烛,泡了杯热茶。
她不是不想庆祝。
只是她知道,这不是终点。
真正的女强人,从不止步于“刚好比别人强一点”。
她打开笔记本,开始写下下一阶段的项目目标草案。
标题只有一句话:
> “不靠任何人,也要站得最高。”
而光,就在她指尖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