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的手指在桌面上跳跃的节奏渐渐慢了下来,最后停留在模拟一个关键技能释放的位置上,指尖轻轻点着,像是在确认最后的落点。他似乎完全沉浸在了那个虚拟的战场,刚才眉宇间那股挥之不去的阴霾,暂时被战术推演的专注所驱散。
“所以,你看,阵容克制是一方面,但执行力同样重要。有时候,我们选了一套理论上完美的阵容,打‘四一分推’,边路带线,中路牵制。听起来很美,对吧?”他抬眼看我,帽檐下的目光锐利,带着一种属于顶尖掠食者的审视,“但实际打起来呢?那个负责带线的边路,可能带了两波兵线,看到中路好像有机会打起来了,或者单纯就是觉得自己发育得差不多了,一个‘义无反顾’就冲进了中路战场,把兵线、防御塔、牵制任务忘得一干二净。”
他嗤笑一声,带着点恨铁不成钢的味道:“结果就是,对面本来被我们扯开的阵型,瞬间重新抱团,我们这边少人,阵型又不好,直接被一波反打。然后那个冲动的边路还要在语音里喊:‘我来了我来了!打打打!哎呀,你们怎么不等我!我不是来支援了吗?’”
他模仿的语气活灵活现,那种理直气壮又带着点委屈的感觉,让人忍俊不禁,却又觉得无比真实。“这种时候,你作为打野,看着地图上那条刚刚建立优势的边路线被放弃,看着中路队友因为少人而溃败,你能怎么办?神仙也救不了。复盘的时候,他还会说,‘我看他们状态不好,想去帮一下忙’。呵,帮忙?那是去送温暖。”
“听起来,沟通成本非常高。”我若有所思地点头,“而且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沟通,还有对队友游戏习惯、性格特点的预判和适应。”
“预判?适应?”无畏重复了一遍,像是咀嚼着这两个词的含义。他拿起那杯已经只剩下冰块和少量浅褐色液体的咖啡,晃了晃,冰块撞击杯壁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又放下了,似乎连这最后的味道也懒得品尝。“有时候,你适应不了。有些人,他的风格就是那样,你没办法强行改变。比如,有的射手就喜欢压线,觉得不压线就打不出优势,就算对面打野是个兰陵王,明知道随时可能被抓,他还是要压过河道。你提醒他,‘猥琐点,对面打野可能在’,他嘴上答应‘好好好’,下一秒兵线来了,他又压出去了。然后,‘啊!救命!打野救我!’你说,你去不去救?”
他停顿了一下,像是给我思考的时间,又像是自问自答:“去救,可能一换一,甚至被双杀,野区丢光,节奏全崩。不去救,他心态炸了,开始在公屏打字,‘打野不来,6分投’,或者干脆挂机送人头。你说,怎么选?”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赛场上的选择,往往是在两难甚至多难中,选择那个相对不那么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