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会盟:旌旗与盟约
河阳城外的土台上,赵、魏、齐、燕的旗帜一字排开,猎猎作响。刘邦的“汉”字旗被插在最末位,旗杆是临时削的枣木,却比旁边的魏旗更直。
赵王歇握着刘邦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沛公能来,合纵军便多了三分底气!”他身后的赵边骑铠甲锃亮,却掩不住眉宇间的疲惫——河西的拉锯战耗空了锐气。
齐王田儋递过酒爵:“章邯的刑徒军虽悍,但粮草不济。咱们兵分三路:赵军攻河东,齐燕联军击函谷关,沛公与魏军守河阳,牵制秦军援兵。如何?”
刘邦刚要接酒,韩信突然在他身后轻咳一声。他顺势把酒爵往案上一放:“守河阳没问题,但咱有个条件——得给咱配三百石粮种。”他指着城外新开的荒地,“弟兄们开垦了百亩田,不种可惜了。”
燕王韩广“嗤”地笑了:“都要打仗了,还种什么田?”
刘邦嘿嘿一笑:“打完仗,总得有口饭吃吧?章邯的人是刑徒,咱的人是农夫。农夫知道,地不哄人,种下去就有盼头。”
这话让诸侯们都沉默了。他们麾下的士兵,多半也是农夫出身。赵王歇突然拍板:“准了!我让赵军分你五十石麦种——河西的麦子,比关中的更耐旱。”
会盟结束时,韩信悄悄对刘邦说:“齐燕联军想独占函谷关的功劳,怕是会轻敌。”
刘邦望着齐燕联军的方向,旗帜正往函谷关而去。“让他们去。”他低声道,“咱守好河阳,等楚军的消息。”
巴蜀烽烟:谶语与归降
楚军进攻巴蜀的号角,在巫峡的猿鸣声中吹响。阿蛮的象群走在最前,象牙上挂着帛书——正是“先入关中者为帝”和“楚兴于南”的谶语,被风吹得猎猎作响。
巴郡的守将站在城楼上,看着象群身后的楚兵。他手里攥着章邯的军令:死守!可城楼下的百姓却在交头接耳——
“听说了吗?楚兵说,先打进咸阳的能当皇帝!”
“我侄子在章邯军中,说他们快断粮了。”
“当年秦灭巴国,杀了多少人?现在楚兵来了,说不定是天意!”
守将的手开始发抖。他不是秦人,是巴人,祖上被秦军迁到这里。楚兵的藤甲上,画着巴人熟悉的白虎图腾——那是阿蛮特意让蛮人画的。
“将军!”亲兵突然喊道,“城西的百姓把城门打开了!”
守将回头,看见一群巴人举着火把,正往城门跑去。他突然把佩剑扔在地上——剑鞘上刻着“秦”字,此刻看着格外刺眼。“别放箭。”他对亲兵说,“去告诉楚将,巴郡愿降,但求善待百姓。”
第一个城门打开后,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蜀郡的守将听说巴郡归降,楚兵还带来了蛮人会种的高产稻种,直接带着官吏在城门外列队。“我蜀地有盐铁,愿献给楚军。”他对楚将说,“只求别像秦军那样,把蜀女掠去当奴婢。”
范增站在成都的城楼上,看着楚兵和蜀人一起修补都江堰。“谶语是引子,人心才是根本。”他对项羽说,“巴蜀的粮草能支撑十万大军,比拿下武关还重要。”
项羽摸着城墙上的秦字砖——被蜀人凿掉了一半。“章邯要是知道巴蜀丢了,脸得绿了。”他突然想起阿蛮说的,蜀地有能负重的牦牛,“让蛮人训练牦牛运粮,咱顺江而下,直取汉中!”
河阳星火:静与动
巴蜀归降的消息传到河阳时,刘邦正在给麦田浇水。萧何拿着捷报,声音都在发颤:“楚军得了巴蜀!范增派人说,蜀锦、井盐、粮草,能供全军一年!”
刘邦把水瓢递给周勃,拍了拍手上的泥:“知道了。让弟兄们把麦种再播密点——楚军有粮草,咱也得有。”
而此时的函谷关,齐燕联军正被秦军堵在关外。章邯亲率刑徒军驰援,刑徒们看见齐燕旗帜上的“先入关中者为帝”,果然骚动起来——
“凭什么他们能当皇帝?”
“咱要是杀出去,也能进关中!”
“听说巴蜀归降了,楚军给田给粮!”
章邯砍了两个带头起哄的,却止不住越来越多的低语。他望着河阳的方向,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刘邦在河阳种麦,看似最安分,却像藏在暗处的狼,等着他和诸侯两败俱伤。
暮色降临时,韩信在河阳城头吹起了新做的剑——剑是韩王成资助的,剑身刻着“韩”字。剑光映着他的脸,也映着远处诸侯联军的营帐。
“齐燕联军快撑不住了。”他对刘邦说,“章邯的主力在函谷关,河阳以西空虚。”
刘邦望着麦田里的新苗,嫩绿的芽正破土而出。“再等等。”他说,“等麦子长到膝盖高,咱就动身。”
远处的函谷关传来鼓声,那是齐燕联军在求援。河阳的麦田里,蛙鸣渐起。刘邦知道,诸侯的刀已经出鞘,楚军的象群正在顺江而下,而他的麦子,正在悄悄扎根。这场合纵攻秦的大戏,才刚刚到最关键的时刻。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