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战国千年
本书标签: 历史  先秦  历史     

无题

战国千年

函谷关前:颓势与裂痕

齐燕联军的攻城槌第三次撞在函谷关城墙上时,木屑飞溅如碎雪。章邯站在箭楼里,看着刑徒军组成的人墙挡住齐军的冲锋,嘴角却抿成冷硬的直线——人墙后的队列里,已有刑徒偷偷往河阳方向张望。

“将军,粮道被楚军游骑袭扰了!”亲兵捧着断箭进来,箭杆上刻着楚人的图腾,“押运粮草的秦军说,巴蜀来的援军……根本没到。”

章邯猛地攥紧拳头。巴蜀失守的消息早已传开,刑徒们私下都说“秦朝气数尽了”。他原以为靠连坐法能压得住,可昨天清点人数,竟少了三十多个——都是关中籍贯的刑徒,八成是逃回家了。

“传我令,后撤十里,死守新安。”章邯突然下令。放弃函谷关,等于把门户让给诸侯,但他清楚,再耗下去,刑徒军会自己溃散。撤退的号角响起时,他回头望了眼函谷关的匾额——那是始皇帝题的“天下第一关”,如今蒙着硝烟,像块将倾的危石。

河阳麦田:苗与谋

刘邦在麦田里捡到第一支逃兵丢下的秦弩时,麦穗已长到小腿高。韩信摆弄着弩机:“是关中匠人的手艺,却没上弦——怕被发现私藏。”

“逃兵往哪去了?”刘邦擦了擦弩机上的泥。

“往南,说是去投奔楚军。”萧何拿着流民带来的消息,“他们说章邯退到新安了,还杀了十个逃兵立威,可夜里照样有人跑。”

远处传来魏营的鼓声——魏王豹在召集将领。刘邦把秦弩递给樊哙:“给弟兄们看看,秦军的人,已经不想打了。”他对韩信说,“你带百骑,去新安附近打探。记住,别跟秦军交手,就看他们的炊烟——炊烟稀了,就是真缺粮了。”

韩信出发前,萧何塞给他个布包:“是韩王成给的关中舆图,标了隐蔽的水源。”布包里还裹着块蜀锦,“楚军送的,说蜀地的蚕,比关中的能吐丝。”

韩信摸着蜀锦的纹路,突然想起在淮阴的河滩。那时他练剑,只为自保;现在他带骑,是为了看清前路。

蜀江舟中:帆与向

项羽的船队在蜀江顺流而下,船头的白象“山君”正用鼻子卷着水草玩。范增展开汉中舆图,江水在图上蜿蜒如银带。“章邯退新安,是想保关中。”他指着图上的栈道,“刘邦在河阳按兵不动,是在等我们牵制秦军主力。”

“让他等。”项羽看着岸边耕作的蜀人——他们原本是秦人的佃户,现在楚兵给了他们土地,正忙着插秧。“先取汉中,断了关中的南大门。”他突然瞥见阿蛮在教士兵辨认草药,“让蛮人多采‘醒神草’——汉中多瘴气,比秦军的箭厉害。”

此时的汉中郡府,郡守正对着降表犹豫。桌上摆着两份信:一份是章邯的“死守令”,一份是楚军送来的“归降书”,附带着巴蜀降将的亲笔信——说楚兵不抢粮、不掠人,还帮着修水渠。

“大人,百姓都在城外跪着,求您开城门。”属吏进来时,手里捧着束新采的稻穗,“这是楚兵给的稻种,说一季能收三石。”

郡守看着稻穗上饱满的颗粒,突然把“死守令”揉成了团。

新安营垒:风与变

章邯在营中巡视时,发现刑徒们在偷偷交换粮票——那是楚军在巴蜀发行的,用蜀锦做的,能换盐换布。“谁给你们的?”他揪住个刑徒,对方手里还攥着半块蜀地的米糕。

“是……是逃兵带回来的。”刑徒抖着说,“他们说巴蜀的米,比关中的香。”

章邯看着营垒外的野草,已经长到能藏住人了。他突然想起赵高的信——信里只催他反攻,绝口不提粮草。“再撑半月。”他对亲卫说,“若咸阳还不送粮,就……”

后面的话没说出口,但亲卫懂了。风从函谷关方向吹来,带着齐燕联军的鼓声,也带着河阳的麦香,还带着蜀江的水汽。这风里,藏着太多变数。

夜观星火

刘邦在河阳城头看星时,韩信回来了。“新安的炊烟,比上次稀了一半。”他指着西北方,“秦军的哨兵,有一半是老弱。”

萧何拿着新算的账目:“韩王成又送了批金子,说能在魏地买三百匹战马。”

刘邦望着关中的方向,星星在那里聚成一团。“麦子快熟了。”他突然说,“等收了麦,就去新安‘拜访’章邯。”

而项羽的船队,已望见汉中城的灯火。范增在舟中占卜,龟甲裂纹如剑,直指东方。

章邯在新安营中,第一次梦见了骊山——他年轻时督工的地方,那时石缝里的豆子,正冒出绿芽。

这场仗,打了太久;这片土地,等了太久。麦要熟,稻要长,人要归处。而决定这一切的,或许不是谶语,不是军法,是每个想安稳种好一亩田的人。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上一章 无题 战国千年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