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战国千年
本书标签: 历史  先秦  历史     

无题

战国千年

新安麦熟:兵与农的对峙

刘邦的队伍推着新收的麦子抵达新安外围时,章邯的刑徒军正在拆营垒——他们把木头、石块往关中方向运,显然是想收缩防线。

“沛公真要带着麦捆打仗?”樊哙扛着沉甸甸的麦捆,不解地问。队伍最前面,几十辆推车都堆着金黄的麦穗,比兵器还显眼。

刘邦勒住马,指着刑徒军的方向:“你看他们的眼神。”刑徒们握着兵器的手很松,目光却直勾勾盯着麦捆,有人甚至悄悄咽了口水。“章邯断粮快半个月了,刑徒们吃的是树皮混合粮。”

韩信突然打马向前,在两军之间的空地上停下。他没带兵器,只举着个装满新麦的陶碗,用秦地方言说:“关中的父老乡亲!咱是沛县来的,带了新麦!愿意回家种麦的,放下兵器,过来领种子——楚、汉、魏,不管哪路诸侯,都保你们有田种!”

刑徒军的队列瞬间骚动起来。有个面黄肌瘦的汉子突然扔下戈矛,朝着陶碗跑来。章邯的督战队刚要放箭,刘邦突然喊:“谁敢射箭,咱的麦种就全给赵军!让你们关中子弟,连麦香都闻不着!”

督战队的手僵住了。章邯站在营门楼上,看着越来越多刑徒往刘邦那边挪动,甲胄下的手在发抖——他能杀逃兵,却杀不死人对粮食的渴望。

“将军,撤吧。”亲卫低声劝道,“再耗下去,不用打,人就跑光了。”

章邯望着关中方向,那里有他的家,有骊山的旧部,可现在,连刑徒都知道“有田种”比“守营垒”重要。他突然挥手:“收兵,回咸阳。”

汉中稻青:象与舟的合流

项羽的象群踏上汉中土地时,郡守已带着官吏在城外列队。阿蛮的白象“山君”走在最前,鼻端卷着蜀地的稻穗——那是刚从船上卸下来的,颗颗饱满。

“汉中多水,适合种稻。”范增对郡守说,“楚军带来了蜀地的稻种,比秦种早熟半月。你们只管种,楚军负责护着秧苗——谁毁田,象群就踏平谁的营。”

郡守看着楚兵和汉中百姓一起搭水车,突然明白巴蜀为何望风而降——楚军不止带了兵,还带了活下去的指望。他从怀里掏出账簿:“汉中府库有存粮五千石,愿献给楚军。另外,我知道去陈仓的暗道,能绕开秦军的关卡。”

项羽正在江边看造船——蜀人善造楼船,能载象群顺渭水直抵咸阳。“告诉范增,”他对亲兵说,“让阿蛮教象群适应船板。等楼船造好,咱从陈仓走,给章邯来个措手不及!”

咸阳宫深:权与惧的绞杀

章邯退军的消息传到咸阳时,赵高正在给胡亥演皮影戏。戏里的“忠臣”被老虎吃掉,胡亥看得拍手大笑。

“章邯无能!”赵高把皮影往案上一摔,“连群农夫都挡不住,留着何用?”他对身边的郎中令说,“传我令,削去章邯的爵位,让他戴罪立功——若守不住咸阳,提头来见!”

郎中令刚要退下,李斯突然拦住:“丞相三思!章邯若倒,关中再无可用之将。不如派使者去安抚,许他若能击退诸侯,便封他为雍王。”

赵高斜睨着他:“李大人是怕章邯倒了,下一个轮到你吧?”他摸着袖里的毒针——那是给李斯准备的,只等找到合适的时机。

李斯看着胡亥依旧傻笑的脸,突然觉得喉咙发紧。宫外传来百姓的喧哗——听说楚军在巴蜀分田,关中的农夫竟有人举家往南逃。他想起年轻时辅佐始皇帝统一六国,那时的咸阳,从没有这样的恐慌。

河阳议事:进与待的权衡

刘邦的帐里,麦香混着墨香。韩信在舆图上标出陈仓的位置:“项羽若从陈仓出兵,章邯必回防咸阳。咱可趁机拿下新安,直取函谷关。”

萧何却指着粮囤的账本:“弟兄们种的麦子刚收,若现在出兵,田就得荒了。不如留一半人守河阳,继续屯田;另一半人跟着沛公,步步为营——既不耽误打仗,也不耽误秋收。”

刘邦摸着新磨的麦粉,突然笑了:“就这么办。让周勃留下种麦,告诉弟兄们,打下关中,每人分十亩地,种麦种稻都行!”他把麦粉递给韩信,“带着这个去见赵王歇——就说咱愿意分他二十石麦种,换他派赵边骑配合咱攻函谷关。”

韩信接过麦粉时,指尖沾了点粉末——细腻,带着阳光的味道。他突然想起在淮阴挨饿的日子,那时能有一口麦粥,就觉得是天大的幸福。现在他知道,比幸福更有力量的,是让所有人都能有麦粥喝的希望。

暗潮涌动

章邯在回咸阳的路上,第一次对亲兵说:“若有一天我倒了,你们就带着弟兄们去河阳——刘邦那里,至少有麦子吃。”

项羽的楼船下水那天,阿蛮的白象“山君”第一次踏上船板。它起初不安地刨蹄,直到阿蛮给它喂了把蜀稻,才安静下来。范增望着渭水的方向,知道这头曾被秦军射伤的白象,终将踏上复仇与新生的土地。

而咸阳城外的小道上,越来越多的关中农夫往南走。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怀里揣着偷偷藏的麦种——听说南边有田,有粮,有不用当刑徒的日子。

麦熟时节,兵戈未止,却已有新的东西在悄悄生长。就像河阳的麦田,不管谁来谁往,只要有土、有水、有种籽,总会迎来下一季的丰收。而决定天下走向的,或许不只是战场的胜负,还有那片能长出麦子的土地,和握着麦种的人。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上一章 无题 战国千年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