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决战:秦魂的终焉
蓝田的秋阳把战场照得惨白。章邯的刑徒军最后一次组成人墙,手里的兵器却有一半是农具——关中的农夫听说楚军分田,偷偷把锄头藏在甲胄里,临阵时竟对着秦旗举起了锄头。
“杀!”项羽的象群踏碎了秦军的车阵。白象“山君”一鼻子掀翻章邯的帅旗,象牙上挂着的秦字旗被踩进泥里。章邯挥剑砍倒两个冲上来的楚兵,却看见身边的刑徒纷纷扔下兵器——他们朝着刘邦的队伍跑去,那里的士兵正举着麦饼招手。
“将军,降了吧!”亲卫的甲胄被箭射穿,鲜血顺着甲缝往下淌,“咸阳城里,赵高已经杀了李斯,连胡亥都被软禁了。咱为谁而战?”
章邯望着咸阳的方向,那里的烟柱又矮了些。他突然把剑插进地里,剑身在夕阳下抖了抖,断了。“传我令,卸甲。”他的声音比蓝田的秋风还冷,“但有一条——不可烧杀抢掠。这是关中,是咱的根。”
当刘邦的队伍开进蓝田时,看见的不是溃败的乱兵,而是列队站在路边的刑徒。他们捧着没来得及种下的麦种,像捧着最后的尊严。韩信翻身下马,接过一把麦种:“章将军在哪?沛公请他去咸阳——不是问罪,是想请教关中的农时。”
咸阳城头:旧影与新声
义军开进咸阳那天,没有烧杀。刘邦让人守住府库,在城门口贴出告示:“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百姓照常耕作,秋粮归己。”
项羽的象群走过咸阳宫前的广场,“山君”用鼻子卷起地上的秦砖,却被项羽喝止:“留着。”他指着宫墙上的“受命于天”石刻,“砸了这块就行——以后的天下,不靠石头说话,靠人心。”
项燕拄着拐杖登上城楼,望着涌入咸阳的义军。赵军的骑兵牵着战马给百姓让路,齐燕的士兵帮着修补被战火熏黑的房屋,刘邦的人正给路边的孩童分麦饼。“该分封了。”他对身边的范增说,“但不能学周室——要按功劳,也要按民心。”
戏下分封:坛与誓
戏下的分封坛用蓝田的青石砌成,坛前的空地上,摆着各路人马带来的信物:刘邦的麦种、项羽的象骨、赵王歇的赵刀、齐王田儋的海盐……
项燕站在坛上,声音透过传令兵传遍全场:“天下苦秦久矣。今日灭秦,非一人之功。当分土而治,共护民生。”他展开分封名册,声音沉稳如钟——
- “刘邦,先入关中,约法三章,民心归附。封汉王,辖巴、蜀、汉中,都南郑。”
刘邦捧着麦种上前,深深一揖:“谢项老将军。汉王定不负所托,让巴蜀的稻、汉中的麦,年年丰收。”
- “项羽,破秦主力,勇冠三军。封西楚霸王,辖梁、楚九郡,都彭城。”
项羽接过项燕递来的兵符,却把白象“山君”的牙牌一起呈上:“霸王之名我要,但这象兵,愿分一半给韩王成——他是韩人,该有自己的护国军。”韩王成站在台下,突然红了眼眶。
- “赵王歇,合纵首倡,赵边骑善战。封赵王,辖赵地,都邯郸。”
- “齐王田儋,袭函谷关牵制秦军。封齐王,辖齐地,都临淄。”
- “燕王韩广,安定北方。封燕王,辖燕地,都蓟城。”
轮到章邯时,他穿着粗布袍,站在坛下像个老农。项燕却亲自走下坛,扶他上来:“章邯虽为秦将,却保关中百姓免遭战火。封雍王,辖关中西部,都废丘。”他指着坛前的麦种,“你的任务,是种好关中的田。”
章邯接过印信,突然对着所有义军将领深深一拜:“章邯有个请求——愿将咸阳的粮种分赠诸王。关中的麦、蜀地的稻、楚地的粟,混着种,或许能长出更耐旱的粮。”
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韩信站在刘邦身后,看着坛上的诸王,突然明白“分封”不只是分土地——是让每个地方的人,都能守着自己的田,种自己的粮。
坛外风动:耕与战的序章
分封结束后,刘邦的队伍在咸阳城外开垦了百亩试验田。他让人把章邯给的麦种、项羽带来的楚粟、韩王成的韩豆混在一起种,说要试试“天下粮”的滋味。
项羽带着象群离开咸阳那天,阿蛮把“山君”的象牙磨了块牌子,刻上“止戈”二字,送给韩信:“少将军说,以后不用象兵打仗了,让它们帮百姓运粮。”
项燕看着项羽远去的背影,对范增说:“这天下,终究是年轻人的。”他指着试验田里的新苗,“你看,不管是麦是豆,只要种下去,就有盼头。”
而咸阳的百姓,已经开始准备秋播。他们在田埂上插着各色小旗——汉的麦旗、楚的稻旗、赵的粟旗……风一吹,旗子猎猎作响,像在说:这天下,终于能好好种地了。
只是没人知道,这用民心和麦种换来的和平,能持续多久。但至少此刻,咸阳的田埂上,有新芽破土,有笑声起落,有比战火更绵长的希望,在悄悄生长。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