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比赛的截稿日逐渐逼近,林砚看着画布上未完成的轮廓,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画笔。许朝砚不知何时站在他身后,视线掠过画布:“图书馆那幅速写,或许可以加进来。”他递来一本素描本,翻开的页面上,正是林砚在画室专注作画的样子,阳光把他的轮廓染成暖金色。
林砚愣住,指尖轻轻抚过纸张。许朝砚耳尖发红,却仍镇定道:“作为交换,你的画集也借我看看。”没等林砚回应,他已从书包里掏出几本画册,最上面那本夹着张便签,画着林砚上次打翻调色盘时手忙脚乱的模样,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其实这一刻,也像幅画。”
一来一往的交换里,两人的合作愈发自然。课间许朝砚会绕到林砚教室,递上一杯温好的牛奶:“画室冷,别总喝冰水。”林砚则偷偷把许朝砚讲题的侧影,融入画作的光影里。他们在画室一待就是整个下午,许朝砚帮林砚调颜料,林砚给许朝砚讲色彩搭配,偶尔目光相撞,又默契地移开,却在嘴角扬起相同的弧度。
比赛前一周,林砚在画布上添最后几笔。许朝砚站在旁边,忽然伸手握住他拿笔的手:“这里,这样画。”两人的呼吸交织在一起,林砚能清楚听到许朝砚沉稳的心跳,一下又一下,和自己紊乱的节奏渐渐重合。笔尖在画布上晕开细腻的笔触,像是把那些未说出口的话,都融成了画里的温柔。
展览当天,林砚的画作《身边的风景》前围满了人。画面里,图书馆的阳光漫过桌面,两个少年并肩而坐,一个讲题时眉峰微蹙,一个倾听时眼含笑意,连空气中漂浮的尘埃都镀着金边。人群中,许朝砚凑近林砚耳边:“原来我眼里的风景,也在别人的画里成了风景。”
林砚转头看他,少年逆光而立,轮廓却比任何一幅画都清晰。他们没再说话,只是并肩站在画前,任周围的惊叹声此起彼伏。直到许朝砚悄悄伸出手,让两人的小指在画布阴影里轻轻相勾——无需言语,那些藏在画笔间、融在颜料里的心意,早已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织成了最动人的图景。
后来画室的储物柜里,多了两本素描本。一本画满了阳光下的侧脸、递水的手、讲题时的眉梢;另一本记着调色盘的碰撞声、牛奶杯的温度、还有每次对视时,心跳漏掉的那一拍。它们安静地躺在角落,见证着比表白更绵长的情愫,在时光里慢慢生长,成为彼此青春里,最温暖的风景。
颁奖仪式那天,礼堂灯光璀璨。当主持人念出林砚的名字,台下掌声雷动。许朝砚第一时间侧头看向身旁的少年,看着林砚起身时耳尖泛红却又努力镇定的模样,忍不住轻笑出声。林砚上台接过奖杯,目光扫过台下,准确捕捉到许朝砚眼中的笑意,那抹温暖让他握奖杯的手都多了几分力量。
展览与比赛的余热未散,画室依旧是两人最常待的地方。某天傍晚,夕阳斜斜切进窗户,在地上铺陈出橘色的光毯。林砚正对着新作发愁,许朝砚忽然从背后递来一张纸。展开一看,是新的速写——画里的自己支着下巴看画,旁边的许朝砚托腮望着他,阳光给两人的轮廓都镶了金边。“比起风景,画里有你才更生动。”许朝砚说得随意,手指却无意识摩挲着画纸边缘。
林砚喉间发紧,转头才发现两人距离极近,连彼此呼吸都清晰可闻。他忽然想起储物间里那两本素描本,想起那些藏在画里的心动瞬间,终于伸手轻轻碰了碰许朝砚的手背:“以后…要不要一起画更多风景?”话音未落,许朝砚已笑着抓住他的手,掌心温度透过皮肤传来:“早就是一起了。”
入秋时,画室窗台多了盆小雏菊。林砚画画时,许朝砚总爱捧着本书坐在旁边,偶尔抬眼偷瞄少年专注的模样。某次林砚调错颜料,正懊恼时,许朝砚递来干净的画笔,指尖相触的刹那,两人同时笑出声。那些未说破的话,早就融在递水的温度里、讲题的声音里、对视的目光里。
后来学校艺术节,两人合作完成一幅巨作。画布上,图书馆的阳光、画室的调色盘、递牛奶的手、讲题的侧影交织成画,标题是《双向风景》。展览当天,他们站在画前,听着周围人的赞叹,却只看得见彼此眼中的光。许朝砚忽然轻轻勾住林砚的小指,像从前那样:“你看,我们早就把对方写成了青春里最动人的风景。”
风穿过窗户,掀起画册的页脚,那些藏在素描本里的心动,终于在时光里开出花来。而他们知道,属于彼此的风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