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珍踱步至贾政面前,拱手道:“二老爷,园内工程已然完工,烦请您前去查验一番,顺便为各处匾额题字,再拟几副对联。”贾政闻言挑了挑眉,心想这并非俗务,而是件风雅之事,便欣然应允,随即带上一群清客前往游园。
刚到园门附近,恰巧撞见正准备溜走的宝玉。贾政一琢磨,这可是个好机会,正好考校一下宝玉的才学,便沉声唤道:“宝玉,你且随我进来!”语气不容拒绝。
宝玉心中一惊,完全没料到会在这儿碰上父亲。他本在园中玩得正欢,听说贾政来了,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跑,可惜还是晚了一步。此刻被唤住,只好低着头乖乖地跟了上去。在他看来,只要离老爷远点,总能少挨几句训斥。
一行人穿过雪白粉墙的大门,一入眼便是一座小山横亘在前,挡住视线。山石嶙峋怪异,青苔与藤萝交织掩映,中央露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众人沿着羊肠小道徐徐前行,没走多远,一块白石映入眼帘——显然,这里需要题字。
贾政环视众人,嘴角微扬,“诸位,依你们看,此处适合题什么?”
话音刚落,众人便争相献策。有的提议“叠翠”,有的建议“锦嶂”,还有“赛香炉”“小终南”等等,足足提出了几十个名号。然而这些词大多泛泛而谈,毫无新意。毕竟,那些清客们心知肚明,此番来的主要目的是让贾政试探宝玉的学业,谁也不愿出头抢了风头,索性说些平庸的答案敷衍了事。
贾政听完后,转头看向宝玉,语气略带审视,“学堂里的夫子提起过,你虽不爱读书,但对对联倒是颇有几分歪才。既然如此,莫要闲着,来说一个吧。”
宝玉微微一愣,随即脱口而出:“依学生愚见,不如直书‘曲径通幽处’。这句旧诗意境深远,用来此处倒显得气派大方。”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点头称赞:“妙哉!世兄果然才华横溢,不像我们这些读死书的老朽。”宝玉听了,不由得笑逐颜开,脸上满是被夸赞后的得意。
贾政看在眼里,心底悄然升起一丝骄傲,但转念想到宝玉向来的脾性,仍板起面孔,肃然道:“诸位切莫过分夸奖,他还年轻,不过是取巧罢了,权当博君一笑。”
这番话如一盆冷水浇下,宝玉的笑容瞬间僵住,眼中掠过一抹失落。然而贾政并未察觉儿子情绪的变化,抬手示意众人继续前行,“走吧,从这里进去再看看。”众人连忙附和,“老爷请,您先请。”
众人鱼贯而入,穿过一道由石头堆砌而成的空洞。四周草木葱郁,一条小溪自花木深处潺潺流出,在石块间蜿蜒流淌。随着脚步渐深,路途愈发平坦,北行不久便见两旁飞楼林立,石栏环绕,连接着一条池塘。池塘边架起一座三孔石桥,桥上建有凉亭。一行人登上亭子,倚栏而坐,低声交谈片刻。
离开池塘后,他们又随意漫步,沿途皆是山石与花木相映成趣。忽然间,一个被粉墙围住的小院跃入眼帘——院内修竹掩映,游廊回旋,主屋宽敞,而后院则种满了梨树与芭蕉,一股清泉从中流过,增添了几分灵动之感。
贾政驻足凝视,不禁感慨:“若能在这样的地方,月夜凭窗读书,人生也就不负此行了。”
一旁有人提议:“那此处匾额,不如题‘淇水遗风’如何?”另一人则摇头,“还是‘雎园雅迹’更显文雅吧?”
宝玉静静听着,眉头微蹙,觉得两个提议都过于拘泥古板,于是轻咳一声,鼓起勇气回道:“都不太妥当。”
众人闻言齐刷刷将目光投向他,宝玉略作思忖,将自己的想法道出:“莫如题‘有凤来仪’四字,既贴合此情此景,又透着一股灵秀之气。”
此话一出,顿时引来一片赞叹之声:“妙极了!”“真是神来之笔!”“的确高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