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管道在天花板发出持续的嗡鸣,樊振东盯着发球机吐出的高速球,球拍挥到第五十分钟时,右肩的旧伤开始隐隐作痛。2016年里约奥运会近在眼前,作为P卡选手的他每天加练到凌晨,握把上的“LSY”柄胶已经磨得发亮,像块被盘出包浆的老玉。
“东哥,歇会儿吧。”林舒窈抱着冰袋推门进来,白色T恤领口沾着训练中心的消毒水味,“队医说你肩袖肌群疲劳度超标,今天的拉球训练不能超过两千板。”
不锈钢冰袋裹着毛巾贴上他的右肩,凉意透过训练服渗进皮肤。樊振东看着她蹲在地上整理护具,发梢被汗水黏在额角,腕上的红绳褪成浅粉色——那是去年苏州世乒赛时系的,如今绳子里还缠着他剪下的一段球拍线。
“窈姐,”他忽然抓住她的手腕,指尖划过她掌心的茧子——那是长期拎保温桶和记录战术板磨出的,“你说,我这次真的能上场吗?”
林舒窈的动作顿了顿。作为国家一队随队营养师,她清楚P卡选手的定位,但看着他眼底的血丝,还是笑着掏出手机,翻开存了三年的相册:“你看,2013年省运会你第一次打成年组,紧张得把我的桂花糖罐摔裂了;2015年苏州世乒赛,你在混采区把‘LSY’柄胶说成‘老字号’。”她的拇指划过屏幕上他17岁的照片,“现在的你,比任何时候都强大。”
训练馆的落地窗外飘着暴雨,巴西的冬天潮湿得让人骨头缝发紧。樊振东盯着她手账本上的战术图,里约奥运会男单签表被红笔圈出重点:“马龙、张继科、水谷隼……”旁边用荧光笔写着:“东哥的反手拧拉转速已达120转,超过奥恰洛夫去年峰值。”
“来,试试我新调的电解质水。”她递过运动水壶,瓶盖内侧刻着极小的“胜”字,“加了巴西莓和针叶樱桃,补充维生素C。”指尖在他肩颈穴位轻轻按压,这是她跟着队医新学的筋膜放松术,“昨天看见你帮波尔调整握拍姿势,外国记者都拍下来了,说你是‘最有风度的P卡’。”
深夜十一点,训练馆的顶灯熄灭了三分之二。樊振东对着镜子练习接发球,林舒窈坐在长凳上缝补他的训练服,针线在布料上穿梭,像在缝合时光的裂痕。他忽然想起四年前在国家二队,她也是这样坐在储物柜旁,给他织第一条深蓝色围巾。
“窈姐,”他关掉发球机,声音在空旷的场馆里回荡,“如果这次没机会上场,是不是意味着……”
“没有‘如果’。”她抬头时眼里闪着光,手里举着件绣着金色小星星的护腕,“你知道吗?2012年你偷喝我绿豆汤那天,我在日记里写‘这个男孩的眼睛像装着整个宇宙’。现在你的宇宙里有了更多星星,但最亮的那颗,永远是你看向球台时的专注。”
空调的嗡鸣突然变得清晰,樊振东摸着她新绣的护腕,小星星的位置正好在他脉搏跳动处。远处传来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混着她哼的顺德小调,让这个南半球的冬夜有了家的温度。他知道,即便里约的赛场没有属于他的单打席位,只要转身,就能看见她眼里映着的,专属于他的星光。
(本章伏笔:P卡身份的心理压力、肩袖肌群旧伤、绣着星星的护腕,为2020东京奥运单打资格战铺垫;巴西莓电解质水与筋膜放松术,展现女主专业能力提升,从生活陪伴到职业辅助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