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第三天的午夜,保安的手电筒光柱划过生物实验室的窗户。他摇摇头走开了——那肯定是月光在显微镜上的反光,怎么可能有小孩这个点还在做实验?
实验室里,两盏头灯在黑暗中划出交错的光弧。小慕许的白大褂(夜光版,周予森最新作品)泛着幽幽绿光,她正用棉签小心翼翼采集蟋蟀翅膀上的露水。乐乐的共享发卡调成了红外模式,活像个小型探照灯。
"这只在唱《小星星》!"乐乐突然宣布,把蟋蟀举到耳边。小慕许立刻打开爸爸改装的声波记录仪,屏幕上立刻跳出起伏的波形:"频率接近440赫兹!是标准A调!"
两个小科学家不知道的是,周予森就站在门外。他本来打算制止这场午夜冒险,却在听到女儿沙哑却兴奋的解说时停住了脚步。白大褂口袋里的手机亮着——许晚发来的消息:【你当年不也这样?】
清晨的夏令营食堂,两个孩子顶着黑眼圈却精神抖擞。小慕许的白大褂口袋里传出此起彼伏的虫鸣,引得其他孩子围过来。"我们发现了音乐蟋蟀!"乐乐骄傲地宣布,不小心打翻了果汁。这次没人嘲笑他,大家都争相要看那个会显示声波的平板。
"这不科学。"高年级的眼镜男孩推推眼镜,"蟋蟀求偶鸣叫只有固定几种模式..."他的话戛然而止,因为小慕许播放了一段波形图——正是眼镜男孩说话的声纹,与某种蟋蟀的鸣叫几乎重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虫虫搭档!"小慕许宣布。她沙哑的声音和昨晚录到的某种稀有蟋蟀的波形在屏幕上同步闪烁。孩子们瞬间沸腾了,纷纷要求测试自己的"本命昆虫"。
周予森的白大褂出现在教室后排。他假装刚发现女儿的通宵实验,严肃地推了推眼镜:"根据《未成年人科研伦理》..."却在看到小慕许期待的眼神时话锋一转,"...需要补充至少8小时睡眠数据作为对照。"
午后的草坪成了露天研究所。孩子们三三两两趴着,举着各种设备记录虫鸣。小慕许像个小型教授般穿梭指导,白大褂后摆沾满蒲公英绒毛。乐乐则负责给每种蟋蟀起名:"这只叫莫扎特!那只是周杰伦!"
"这不合理。"眼镜男孩还在挣扎,"昆虫没有音乐智能..."他突然住口,因为小慕许按下播放键——莫扎特蟋蟀的鸣叫经过降速处理,竟然真有点像《小夜曲》的开头。
夏令营结束汇报会上,家长们惊讶地看着孩子们表演"昆虫交响乐"。每个孩子模仿自己发现的"音乐蟋蟀",而小慕许担任指挥——她的白大褂袖口缝了荧光指挥棒,草莓发卡同步闪烁着节拍。乐乐戴着特制耳机,负责实时调整声波投影,把无形的音乐变成漫天飞舞的光点。
周予森站在最后一排,白大褂口袋里装着女儿这几天的声纹记录。许晚靠在他肩上轻笑:"记得吗?你求婚时用的就是声波图谱。"屏幕上,代表小慕许的那条声线正从沙哑变得清亮,像一条终于找到入海口的河流。
夜深了,夏令营的奖杯(一个被孩子们改造成蟋蟀旅馆的玻璃罐)静静放在周家书桌上。小慕许的白大褂挂在椅背,口袋里装满了孩子们写给"慕许教授"的提问纸条。乐乐的发卡在隔壁充电,与草莓发卡隔着墙壁交换着今天的数据。
周予森的《特殊儿童教育观察》更新到第37卷。最新一页贴着"昆虫交响乐团"的合照,旁边批注:【非典型社交成就:通过非人类媒介建立的情感联结,其稳定性超出预期42%】。窗外,真正的蟋蟀正在吟唱,它们的声波与屋内充电发卡的微光共振,在夏夜里织出一张看不见的网,温柔地兜住了所有不一样的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