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与核酸知识详解
一、蛋白质
(一)元素组成
基本元素为 C、H、O、N,部分蛋白质含 S 等元素(如胰岛素含 S)。
(二)基本单位——氨基酸
1. 种类:人体约有 21 种,由 R 基决定具体种类。
2. 结构通式:\begin{array}{l}\ce{H_2N - CH - COOH}\\\;\;\;\;\;\;\;\;\;\;\;\;\;\;\;|\;\;\\\;\;\;\;\;\;\;\;\;\;\;\;\;\;\;R\end{array}
3. 结构特点:每个氨基酸至少有一个 氨基(\ce{-NH_2}) 和一个 羧基(\ce{-COOH}),且连在 同一碳原子 上。这是判断是否为构成蛋白质氨基酸的关键(若氨基、羧基不连在同一碳上,则不是)。
4. 分类:
- 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不能合成,需从外界获取,共 8 种(如赖氨酸、色氨酸)。
- 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能合成,共 13 种。
(三)多肽
1. 形成方式:氨基酸通过 脱水缩合 结合,遗传学上肽链合成过程称 翻译。
2. 合成场所:核糖体。
3. 二肽形成:一个氨基酸的羧基(\ce{-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ce{-NH_2})脱去一分子水,形成 肽键(\ce{-CO - NH -})。
4. 相关计算:
- 失去水分子数 = 肽键数 = 氨基酸数 - 肽链数(n - m)。
- 相对分子质量 = na - 18(n - m)(a 为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 一条肽链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位于两端);m 条肽链至少含 m 个氨基和 m 个羧基。
- 环状肽链:肽键数 = 氨基酸数 n;氨基数或羧基数取决于 R 基,若无特殊说明,至少为 0。
(四)蛋白质
1. 形成:由多肽链 盘曲折叠 形成。
2. 结构多样性原因:
- 直接原因: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及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 根本原因:DNA(基因)的多样性。
3. 多肽与蛋白质区别:蛋白质有 空间结构,多肽仅有一、二级结构;蛋白质可由 一条或多条肽链 形成。
4. 变性:高温、过酸、过碱等破坏蛋白质 空间结构,导致理化性质改变或生物活性丧失,但 肽键不断裂(如高温下鸡蛋蛋白质变性)。
(五)蛋白质功能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如羽毛、肌肉中的 结构蛋白。
2. 催化作用: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化学本质是 RNA)。
3. 运输作用: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细胞膜上 载体蛋白 运输物质。
4. 信息传递作用:胰岛素、生长激素等信号分子,糖蛋白 作为受体。
5. 防御(免疫)作用:如 抗体。
易错点总结:
- 判断氨基酸时忽略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 计算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时忘记减去脱去水的质量。
- 误认为蛋白质变性时肽键断裂。
二、核酸
(一)元素组成
C、H、O、N、P。
(二)基本单位——核苷酸
由 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 组成。
- 细胞中:有 2 种核酸(DNA 和 RNA),8 种核苷酸,5 种碱基(A、T、C、G、U)。
- 病毒中:有 1 种核酸(DNA 或 RNA),4 种核苷酸,4 种碱基。
(三)核酸功能
1. 是一切生物的 遗传物质,是细胞内 携带遗传信息 的物质。
2. 在生物体 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生物合成 中起重要作用。
(四)核苷酸排列顺序与遗传信息关系
1. 遗传信息是基因中 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
2. DNA 分子多样性 源于组成 DNA 的碱基对 数量 和 排列顺序 不同。
(五)DNA 和 RNA 比较
1. 种类:DNA(脱氧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
2. 存在部位:
- DNA:主要在 细胞核,少量在 线粒体、叶绿体(半自主性细胞器)。
- RNA:主要在 细胞质(mRNA 在核中合成后进入细胞质参与蛋白合成,tRNA、rRNA 也在细胞质核糖体等结构中)。
3. 基本组成单位:
- DNA:脱氧核苷酸(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 A/T/C/G)。
- RNA:核糖核苷酸(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 A/U/C/G)。
4. 碱基种类:DNA 特有的 T,RNA 特有的 U。
5. 五碳糖种类:DNA 含 脱氧核糖,RNA 含 核糖(脱氧核糖比核糖少一个氧原子)。
6. 核苷酸链数:DNA 一般为 双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稳定性高);RNA 一般为 单链(结构灵活)。
7. 作用:DNA 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控制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RNA 参与蛋白质合成(如 mRNA 是翻译模板,tRNA 转运氨基酸,rRNA 是核糖体组成成分),某些病毒以 RNA 为遗传物质。
易错点总结:
- 混淆细胞和病毒中核酸、核苷酸、碱基的种类数目。
- 对 DNA 和 RNA 的结构特点及作用区分不清。
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细胞中生物大分子有 多糖、蛋白质、核酸 三类。
1. 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如多糖的单体是 单糖(葡萄糖是淀粉、糖原等多糖的单体);蛋白质的单体是 氨基酸;核酸的单体是 核苷酸。
2. 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 碳原子构成的碳链 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碳元素因独特化学性质,能形成多样化学键,构成不同长度和结构的碳链,为生物大分子形成奠定基础。
四、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或结构
鉴定物质 鉴定试剂 颜色变化
还原糖 斐林试剂 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
淀粉 碘液 变蓝
脂肪 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 染成橘黄色(或红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变成紫色
DNA 甲基绿 绿色
CO₂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酒精 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橙色变为灰绿色
染色体 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 深色
实验材料选取原则:应选择待测物质含量 高,且颜色 浅(或无色) 的生物组织。含量高则实验现象明显,便于观察和检测;颜色浅或无色可避免材料本身颜色对实验结果颜色反应的干扰。
考试重点
1. 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分类;脱水缩合过程及相关计算(肽键数、水分子数、相对分子质量等);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空间结构);蛋白质的功能(结构蛋白、催化、运输、信息传递、免疫)。
2. 核酸:核酸的元素组成、基本单位(核苷酸);DNA 和 RNA 的区别(存在部位、碱基、五碳糖、链数、功能);核酸的功能(遗传物质、携带遗传信息、与遗传变异及蛋白质合成的关系)。
3. 生物大分子:多糖、蛋白质、核酸以碳链为骨架;单体与多聚体的关系(如葡萄糖是多糖单体,氨基酸是蛋白质单体)。
4. 物质检测: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淀粉(碘液,蓝色)、脂肪(苏丹Ⅲ/Ⅳ,橘黄/红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DNA(甲基绿,绿色)、CO₂(澄清石灰水,浑浊)、酒精(酸性重铬酸钾,橙色→灰绿色)、染色体(碱性染料,深色)的鉴定试剂及颜色变化。
考试易错点
1. 氨基酸结构:忽略“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的关键特点,误判氨基酸。
2. 脱水缩合计算: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忘记减去脱去水分子的质量;对环状肽链的肽键数、氨基/羧基数计算错误。
3. 核酸区分:混淆 DNA 和 RNA 的碱基、五碳糖及存在部位(如误将 RNA 主要存在部位记为细胞核)。
4. 物质检测:记错试剂与颜色反应(如将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条件和现象混淆)。
考试题型与做题方法
1. 选择题:
- 方法:采用排除法,根据知识点逐一排除错误选项。如考查氨基酸结构,排除氨基和羧基不连在同一碳上的选项;考查核酸分布,排除 RNA 主要在细胞核的错误表述。
2. 填空题:
- 方法:精准记忆知识点。如填写物质检测的颜色变化,必须准确书写“砖红色沉淀”“紫色”等。
3. 简答题:
- 方法:分点作答,条理清晰。如回答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原因,从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空间结构角度阐述;回答核酸功能,从遗传物质、信息传递、与蛋白质合成关系等方面说明。
生物学上层理念
1.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如酶的催化功能与其特定空间结构相关);DNA 的双螺旋结构使其稳定储存遗传信息。
2. 物质统一性:生物大分子(多糖、蛋白质、核酸)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体现了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3. 实验探究:通过物质检测实验,理解生物分子的特性,如还原糖的鉴定基于其含醛基的特性,培养科学探究思维。
作者大大制作不易,希望大家多多点赞,多评论,多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