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科幻末世小说 > 地心与星辰之间
本书标签: 科幻末世  双男主双学霸 

论文

地心与星辰之间

凌晨三点十七分。

进修学院宿舍的日光灯管滋滋作响,照得曾岩的黑眼圈泛着青。他抓狂地揉着一头乱发,面前的论文草稿上画满了红圈和问号。

“完了完了……”他哀嚎一声,瘫在椅子上,“‘实验数据’写成‘实验数居’,‘方法论’写成‘方轮法’——我这是要创造新汉字吗?!”

尧青头也不抬,钢笔在稿纸上沙沙走着:“第三页第七行,你把‘弹簧劲度系数’的单位‘N/m’写成了‘m/N’。”

曾岩扑过来抢他的笔记:“给我抄抄!”

“自己改。”尧青用胳膊肘挡住他,“你那个扫把柄实验的创意值八十分,别让错别字毁了。”

曾岩悻悻坐回去,忽然瞥见尧青的额头冒出冷汗。

“又疼了?要不你去休息剩下的交给我。”

“没事。”尧青扯出一个笑,“就是暖气太干。”

尧青眨了眨眼,试图聚焦,但心脏突然传来一阵尖锐的刺痛。他下意识按住胸口,呼吸变得短促。

“别勉强了。你倒在这我可背不动你。”

“我真没事……”尧青摆摆手,但手指已经开始发抖。

曾岩一把夺过他手里的钢笔:“去躺着,剩下的我来。”

“还有三组数据没处理——”

“我他妈又不是文盲!”曾岩瞪他,“你躺床上口述,我写,行不行?”

尧青没再坚持。他慢慢挪到床边,从背包里摸出药瓶,倒出两片含在舌下。苦涩的味道在口腔里扩散,心跳的钝痛稍稍缓解。

曾岩背对着他,肩膀绷得紧紧的,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过了很久,他突然说:“你知不知道,你现在的脸色跟死人一样?”

尧青笑了:“那你还让我口述?不怕我说到一半断气?”

“闭嘴吧。”曾岩头也不回,“真断气了我给你做人工呼吸——反正我媳妇儿不知道。”

尧青胸口发疼,但这次是笑的。

窗外,北京城的灯火渐次熄灭,只剩他们这一扇亮着的窗。

第二天早晨,尧青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醒醒!八点了!”曾岩的声音隔着门板传来,“答辩九点开始,你再不起来咱俩就得裸奔去会场了!”

尧青猛地坐起,眼前一黑。他缓了几秒才看清时间——确实八点了。他昨晚居然睡着了,连曾岩什么时候写完的论文都不知道。

洗漱时,镜子里的男人脸色惨白,眼下两片青黑,活像被吸干了精气。尧青往脸上泼了把冷水,强行打起精神。

走廊上,曾岩正跟个女老师搭讪:“……对,就是那个用扫把柄做实验的!您看了报纸没?我们组照片拍得特帅——”

女老师捂嘴笑着走了。曾岩转身,看见尧青,立刻变脸:“祖宗!你怎么连领带都不打?”

他从兜里掏出一条深蓝色条纹领带,三两下给尧青系好:“我媳妇儿非要我带,说‘万一见着领导呢’——结果便宜你了。”

尧青低头看了看:“……这是你结婚那条吧?”

“咋的?嫌弃啊?”曾岩拽着他往会场走,“告诉你,这上头可有喜气,保准咱俩答辩顺利!”

上午九点,进修学院礼堂。

评委席坐着五位教育界泰斗,最中间的是北师大物理系主任高中阁——当年严柏昌的老同学。尧青在签到表上看到自己的名字被排在倒数第三组,和曾岩的论文题目并在一起:《基于生活化实验的物理教学创新——以胡克定律替代方案为例》。

“紧张?”曾岩捅捅他。

尧青摇摇头,但是他随后又点点头“有点,上次论文答辩还是在大学毕业的时候。”

前面几组的答辩波澜不惊。有个东北来的老师讲到激动处,突然掏出一把二胡,说要演示“声波共振”,被评委礼貌打断;还有个女教师展示自制的电磁炮教具,结果电路短路,炸飞了PPT激光笔。

“第十组,请准备。”

尧青深吸一口气,突然被曾岩拽住袖子:“等等!咱俩的弹簧模型呢?”

两人面面相觑——落在宿舍了。

“我去拿!”曾岩扭头就跑。

尧青刚要追,主持人已经念到:“……请尧青、曾岩老师上台。”

全场目光聚过来。尧青硬着头皮走上台,忽然瞥见评委席上的赵明德冲他眨了眨眼。

“各位专家。”他稳住声音,“我们的实验器材出了点意外……”

礼堂后门突然撞开。曾岩气喘吁吁地举着个衣架冲进来——正是宿舍晾衣服的金属支架,上面缠着几根橡皮筋。

“替代方案!”他大喊,“就像我们论文里写的!”

曾岩走上讲台,紧握着话筒,他自己其实也很紧张只不过在尧青面前强装镇定,他开场白堪称灾难。

“各、各位老师好!”他结结巴巴地说,“我们的论文是……呃……关于低成本实验教具的开发……”

台下一位评委皱眉:“请具体说明研究对象。”

曾岩卡壳了。尧青适时接过话头:“我们以胡克定律为例,用扫把柄、橡皮筋等日常物品替代专业器材,误差控制在3%以内。”

他的声音很稳,仿佛昨晚那个虚弱的人不是自己。赵明德眼睛一亮,往前倾了倾身子。

随着演示的深入,曾岩也放松下来。讲到用自行车铃铛改装静电发生器时,他甚至活灵活现地模仿起学生们的惊呼声:“‘老师!这玩意儿真能电人!’”

全场哄笑。赵明德带头鼓起掌来。

答辩比预想的顺利。

曾岩用衣架和橡皮筋演示了胡克定律的变式实验,尧青则用矿区卡车测加速度的案例,阐述如何将生活场景转化为教学资源。讲到“穷教师定律”时,评委席一位老教授笑得直拍大腿。

“最难能可贵的是。”赵明德在点评时说,“你们把资源匮乏变成了教学创新的契机——这才是基层教师最需要的智慧。”

提问环节,有个戴金丝眼镜的评委突然发难:“你们的替代实验虽然有趣,但高考物理会考晾衣架吗?”

礼堂一静。

尧青刚要回答,曾岩已经抓起话筒:“这位老师,您觉得矿区的孩子是先认识弹簧秤,还是先认识衣架?”

他走到台前,举起那个简陋的衣架:“我们班有个学生,就是用这个衣架想通了劲度系数,去年高考物理考了89分——他爸是矿工,家里唯一的‘教具’就是煤块和铁锹。”

掌声雷动。尧青看见赵明德悄悄竖起大拇指。

下午的结业式上,尧青被评为“优秀学员”。他正低头整理证书,手机在兜里震动起来——是翟航。

“怎么样?”电话那头背景音嘈杂,混着实验室仪器的滴滴声。

尧青把证书塞给曾岩:“还行吧,就是差点用裤腰带当教具。”

翟航大笑,突然压低声音:“晴雯在旁边,非要跟你说话。”

听筒里传来窸窣声,接着是晴雯小心翼翼的呼吸:“尧老师……翟叔给我出的物理竞赛题考94分。”

“不错。”尧青不自觉地微笑,“错哪道题了?”

“最后一道大题,我没考虑空气阻力……”她的声音忽然雀跃起来,“但翟叔叔说周末带我去东湖做实验!用风筝测阻力系数!”

背景音里翟航抗议:“喂!说好保密的!”

结业式的音乐声响起,尧青不得不挂断电话。曾岩凑过来:“闺女汇报成绩?”

“嗯。”尧青把手机塞回兜里,“94分。”

“啧啧。”曾岩摇头,“你这老师当的,比亲爹还上心。”

尧青望向窗外。北京的雪停了,阳光穿透云层,在进修学院的旗杆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影子。

他突然想起四年前在柳岗一中,第一次见到那个坐在教室第一排眼睛亮亮的女生,当时的她可能想不到自己能考上全国最好的物理竞赛班。

窗外北京街道的霓虹灯闪烁着。

上一章 旅行 地心与星辰之间最新章节 下一章 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