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皇宫的盛夏午后,暖阁内的星轨藤因平衡钥的光芒愈发葱郁,叶片边缘泛着细碎的金芒,将案上那艘初具雏形的“星舟”模型映照得如同悬浮于星海。林昭仪正用细竹篾调整船帆的角度,帆面用星轨藤纤维织就,上面绣着与星核原晶碎片共鸣的星轨纹,“祖父的手记说星舟的帆需‘顺九星连珠之势’,”她指着模型的桅杆,“帆角的配重需用北狄的兽骨,才能在星轨桥的乱流中保持稳定,这与商队用的青铜配重截然不同。”
苏嫔妃捧着个紫檀木盒走进来,盒内铺着西荒的冰蚕丝,放着几枚晶莹的“星轨钉”——用星核原晶碎片与沉星渊的黑石混合熔铸而成,“商队的工匠说这钉能让星舟的船板与星轨桥的脉息共鸣,”她将星轨钉按模型的龙骨位置摆放,“老巫测试过,钉身的星轨纹在平衡钥的映照下会发光,能指引星舟沿着桥的脉络行驶,比单纯按古法配重更精准。”
林昭仪翻开手记的“星舟篇”,其中一页画着船帆与配重的比例图,“祖父说‘帆三骨一’方能平衡,”她用象牙尺量出模型的尺寸,“兽骨配重虽朴素,却能随星轨桥的脉息自动调节,青铜配重太过笨重,遇乱流时易失稳。商队的星轨钉虽好,却需与兽骨配重配合使用,才能兼顾精准与灵活。”
苏嫔妃从商队的货箱里取出个黄铜罗盘,盘底刻着与星舟模型对应的星轨刻度,“我让人按老向导的法子改良了这‘星轨罗盘’,”她转动罗盘,指针立刻指向星轨桥的方向,“能实时显示星舟与桥脉的偏差,配合兽骨配重与星轨钉,定能万无一失。林姐姐若坚持用兽骨,不妨在配重内嵌入小块星轨钉,这样既有古法的灵动,又有新术的精准。”
两人正为“配重与星轨钉的配比”争执,皇后带着周太傅走进来,周太傅手里捧着块从沉星渊古沉船中打捞的船板,板上的星轨纹与星舟模型的龙骨纹竟能严丝合缝,“这是当年西荒脉守乘坐的‘跨星船’残骸,”皇后将船板放在模型旁,“司天监检测到它的脉息与星轨桥完全同源,看来星舟的建造早有先例。”
林昭仪翻到手记的“跨星船考”,其中夹着张泛黄的航海日志,记录着西荒脉守当年试图跨越星轨桥的经历,“日志说跨星船的船底需涂‘星砂膏’,”她指着日志上的配方,“用星核原晶粉末、归墟井的地脉土、四族的脉息草混合熬制,才能抵御星轨桥的蚀脉气,商队的桐油涂层怕是难以应对。”
苏嫔妃让人取来商队的“抗蚀漆”,漆中掺了星轨钉的粉末与渊心石的碎末,“老巫按跨星船的星砂膏改良了这漆,”她用小刷将漆涂在模型的船底,“干燥后会形成层与星轨桥脉息相似的薄膜,既能抗蚀,又能减少行驶阻力,比古法的星砂膏更耐用。”
争执渐渐化作细致的探讨——林昭仪同意在兽骨配重中嵌入星轨钉,苏嫔妃也认可在抗蚀漆中加入星砂膏的核心成分。暖阁外,尚工局的工匠们正按模型的比例打造真正的星舟,斧凿声与星轨藤的叶响交织,倒像首酝酿着远行的歌谣。
皇后让人将星舟的最终图纸铺展在明黄卷轴上,“林昭仪率‘古法组’负责星舟的帆与配重,按手记的‘星轨帆法’调试;苏嫔妃率‘新术组’负责船底与星轨钉,用商队的抗蚀漆与熔铸技术加固;周太傅协调两组,确保星舟的每处细节都能同时呼应古法与新术。”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卷轴上的星轨桥示意图,“九星连珠只剩三月,星舟必须在桥开启前完工,你们肩上的担子不轻。”
小长公主戴着引脉玉跑来,玉面的红光刚触到星舟模型,模型的船帆便轻轻颤动,帆上的星轨纹与暖阁穹顶的星轨桥影像产生共鸣,“母后跟我说,星舟造好后,我要和未知域的那个小姐姐一起过桥,”她指着影像中那个戴玉的女孩,“玉玉说她的脉息和我一样,我们能让星轨桥更稳固。”
太后在宫女的搀扶下走进来,手里捏着串用星轨钉碎片穿成的手链,“这是哀家让工匠做的‘护舟链’,”她将手链戴在小长公主腕上,“链上的碎片能感应星轨桥的异动,若遇乱流会发热提醒,你们在星舟上务必时刻戴着。”周太傅看着手链,突然道:“《星轨秘录》的残页说星轨桥的乱流其实是‘未融合的异息’,长公主的纯脉与未知域纯脉者的玉相照,或许能将其转化为共生之气,正好为星舟提供动力。”
午后,林昭仪在整理跨星船的航海日志时,发现日志中反复提到“星轨桥有‘节点’,需用四族信物激活”,“祖父的手记里标着这些节点的位置!”她激动地在星轨桥示意图上标注,“每个节点对应一处星轨碎片,激活后能让桥的脉息更稳定,咱们带的四族镇渊信物正好合用。”
苏嫔妃的商队也传来消息,探宝队在古沉船的舱室里找到一卷“星轨桥脉息图”,图上标注着节点的具体坐标与激活方法,“老巫解读出‘节点需纯脉引,信物镇’,”她指着图中最大的节点,“这里对应未知域的宫阙,激活时需小长公主与那边的纯脉者同时注入玉息,才能打开通往该域的通道。”
两人的默契在新发现中愈发顺畅——林昭仪根据日志与手记,制定出激活节点的先后顺序;苏嫔妃让商队按脉息图的坐标制作“节点定位仪”,确保星舟能精准找到节点位置,“老巫说定位仪的指针用平衡钥的碎片制作,”她展示着小巧的仪器,“指向节点时会发出青光,比手记里的星轨文标记更直观。”
皇后让人将星舟的建造进度誊写在公示板上,“帆已织就,龙骨待装,星轨钉与抗蚀漆的准备也近尾声,”她指着板上的日程,“三日后进行星舟的第一次试航,在归墟井的星轨支流模拟星轨桥的环境,测试船帆与配重的平衡。”周太傅补充道:“《星轨秘录》说试航时需用平衡钥引动支流的脉息,让其模拟九星连珠时的乱流,这样才能真正检验星舟的性能。”
暮色降临时,小长公主的引脉玉突然发烫,玉面的红光直射向暖阁外的星舟主体——尚未完工的船身竟泛起金光,与星轨桥的影像产生共鸣,船帆上的星轨纹与影像中桥的脉络完全重合,“是星舟在回应!”周太傅激动地展开脉息图,“这说明星舟的建造完全符合星轨桥的脉息规律,试航定能成功。”
林昭仪这时发现,船身的星轨纹在金光中显露出几行细小的字,与祖父手记里的“跨星船诀”分毫不差:“桥通需三契,星舟、纯脉、平衡钥。”她指着诀中的“三契”,“祖父当年未能集齐这三样,才导致跨星船功亏一篑,如今咱们三样俱全,定能成功跨越星轨桥。”
苏嫔妃让人取来商队的“通讯鸽”,鸽腿上绑着与未知域纯脉者联络的星轨文信笺,“老巫说信笺用星轨藤汁液浸泡过,”她将信笺放在星舟模型旁,“收到回信后,信上的字迹会与星舟的星轨纹产生共鸣,能让咱们提前知晓未知域的脉息特点,为试航后的正式通行做准备。”
新的伏笔已在暮色中悄然埋下:星舟的船底在平衡钥的映照下,浮现出与无底渊相似的纹路,暗示星轨桥或许与无底渊的地脉相连;商队的定位仪在指向最大节点时,指针会微微颤动,仿佛被某种力量干扰,周太傅推测是未知域的异息本源之母在作祟;林昭仪的祖父手记最后一页,有行用淡墨写的“星轨桥有断痕,需星核原晶补”,暗示桥的完整性并非天生,而是需要人为维护。
暖阁的星轨藤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将平衡钥的光芒筛成碎金,落在星舟模型与脉息图上。林昭仪将祖父的手记与跨星船的航海日志仔细装订,封皮内侧的星轨纹在光下泛着微光,仿佛在诉说着两代人跨越星轨的执着。苏嫔妃在给兄长的信里详细标注了试航的流程,“让工匠们在星舟的舱底预留放置平衡钥的凹槽,”她写道,“老巫说正式通行时,需将钥嵌在舱底,才能最大限度引动桥的脉息,林姐姐的手记也提到过类似的记载,看来这是关键。”
宫墙上的更鼓声传来,已是初更。星舟的建造仍在继续,工匠们的凿斧声与星轨藤的叶响交织,像一首酝酿着远行的序曲。林昭仪与苏嫔妃并肩站在暖阁中央,看着那艘即将承载着四族希望的星舟模型,都明白试航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星轨桥的另一端。
“等星舟正式通航,”林昭仪望着星轨桥的影像,“我要带着祖父的手记,在未知域的宫阙里寻找星轨破碎的真相,手记里说那里的脉守之灵或许知道如何让星轨重归完整。”苏嫔妃笑着点头:“我让商队准备好最精良的货箱,要将咱们的星轨藤苗、共生籽、四族特产都带到未知域,让那里的人也尝尝共生的滋味。”
小长公主的引脉玉突然与星舟模型产生强烈共鸣,玉面的红光与模型的金光交织,在暖阁的地面映出未知域纯脉者的清晰影像——那女孩正举着块与平衡钥相似的晶石,对着星轨桥的方向,晶石的光芒与平衡钥的光芒在虚空中连成一线,像在发出跨越星海的邀请。
“她在等我们呢!”小长公主拍手笑道,“玉玉说她的晶石叫‘平衡玺’,和咱们的平衡钥是一对,合在一起能让星轨桥更稳固!”林昭仪与苏嫔妃对视一眼,之前因理念差异产生的细微隔阂在这一刻彻底消散。她们都明白,无论是古法的坚守还是新术的创新,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星轨的光芒照亮已知与未知的每一寸土地。
平衡钥的光芒在午夜达到最盛,将星舟模型的影子投在暖阁的穹顶,与星轨桥的影像融为一体,像一艘真正的星舟正缓缓驶入星海。而宫廷深处的归墟井,井水在这一刻泛起与星轨桥频率一致的涟漪,井水倒映中,星舟的影子旁多了个模糊的船影——正是百年前西荒脉守的跨星船,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试航默默祝福。
三日後的试航,注定将揭开星轨桥的更多秘密,而星舟的船头,已朝着那道连接已知与未知的璀璨桥梁,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