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芷涵回來的第三天,林清影拿出了一份厚厚的資料夾。
「我想做一本作品集,關於這三年,關於我們。」
她語氣平靜,像是在談一場普通的合作。
蘇芷涵翻開那份資料夾,一頁頁全是她的影像。
有站在窗前的背影,有舞台燈光下的剪影,有低頭擦汗時的瞬間。
她忽然停下,在一張照片前。
那是一張她在巴黎跳完排練後自拍的模糊照,被林清影嵌進攝影系列裡,命名為:
「她不在我身邊的日子,我也依然拍她。」
蘇芷涵看了很久。
「這些照片,是愛吧?」
林清影沒說話,只點頭。
【2】
她們開始排定創作行程。
上午拍攝,下午整理素材,晚上各自練習——一邊是攝影燈架與軟體校色,一邊是踢腿、旋轉與筆記本。
生活像排練,也像搬演愛情。
她們並肩合作,但也重新磨合。
「妳這個構圖太壓舞者的空間了。」
「那妳這個動作不適合對鏡頭。」
「妳是不是太想讓觀眾懂,反而讓自己不見了?」
「那妳是不是太怕觀眾進來,所以只拍門縫?」
爭執發生過,但都沒有傷人。
她們學會說完「你不懂我」之後,還能坐下來問:「那你能不能教我懂?」
這是愛的進階——不只是陪伴,而是交流。
【3】
作品集初稿完成那晚,她們打開一瓶之前一直捨不得喝的紅酒。
蘇芷涵說:「我們要不要考慮公開?」
林清影一怔。
「是公開作品集,還是……我們?」
「如果我們的照片要出現在更多人面前,那我們也不該再用模糊說明。」
「妳想好了?」
「我在巴黎那半年,最常聽到一句話是:『勇敢的人會先被討厭。』」
「我不怕了,真的。」
林清影望著她,眼神沉靜。
「那我們慢慢來,好嗎?」
「我們可以讓世界看見我們,但不能讓世界決定我們怎麼走。」
蘇芷涵點頭。
她懂。
這不只是勇氣的問題,也有節奏的選擇。
【4】
她們一起拍攝作品集的最後一張照片。
地點選在她們認識的第一間工作室。
攝影師換人,這次是蘇芷涵站在相機後面。
林清影坐在落地窗前,陽光灑進來,她安靜看著鏡頭,眼裡沒光,但有一種柔和的「被相信」。
啪。
快門聲響。
蘇芷涵輕聲說:
「這是我們彼此成為對方作品裡,真正住進去的第一張。」
「以前我在妳照片裡,像光影。」
「現在我想當背景,也當主角。」
林清影笑了,伸手把她拉到自己身邊。
「那我就讓妳在我所有照片裡站到最後一格。」
【5】
展覽前一週,她們接到主辦方來信。
希望她們能在開場當天,一起站上台前介紹「她與她的光影」創作歷程。
蘇芷涵回信只有一句:
「我們不只是創作者與模特,我們是生活中的對方。」
沒有更具體的身份說明,但也不再刻意迴避。
那晚她們躺在床上,林清影問:「妳怕不怕?」
「怕啊。但我更怕,一輩子只能在別人的展場看妳,不敢靠近。」
「那我也說一句。」
「嗯?」
「我怕再拍不到像妳這樣會笑、會吵、會主動親我的人了。」
「太晚了,已經被我佔了。」
【6】
作品集最終頁,是一張生活照。
沒有構圖,沒有打光,是某個早晨,蘇芷涵一邊刷牙一邊對林清影比了個剪刀手。
照片糊了,牙膏還掛在她嘴角。
標題是:
「Living. Not just loving.」
那天,她們終於明白:
攝影不是只拍瞬間的完美,舞蹈不是只有舞台上的光。
而愛,也不是只有在「被喜歡」的樣子才存在。
真正的浪漫,是我願意住進妳的每一張照片,也住進妳刷牙忘了關水龍頭的生活。
章末打卡金句區:
「我們不再只是照片裡的光影,而是日常裡的彼此。」
「不是只有愛的樣子值得拍下,生活的模糊與雜亂,也值得好好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