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段你確定要放嗎?」
林清影指著剪輯軟體螢幕上的一段影片——
畫面中,蘇芷涵正對著她發脾氣,聲音不大,但語氣明顯不耐。
背景音是她們那次為了展覽預算討論時的吵架。
沒有激烈動作,卻能感受到明顯的不協調與情緒摩擦。
蘇芷涵看了一眼,沉默了幾秒。
「放吧。」
「你確定?」
「我們說過,不演戲。」
她語氣平靜,但語氣背後,是一種堅定的溫柔。
林清影點了點頭,按下儲存。
【2】
那段素材被命名為: 《我們生活的樣子,不總是溫柔》。
在那段五分鐘的影片裡,她們沒有任何親密舉動。
畫面甚至有一整分鐘兩人背對背坐著,各自不說話,只聽得見窗外的風聲和閃閃低低的呼吸聲。
觀眾評論區裡,有人留言:
「我以為他們會剪掉這段,結果保留了。好真。」
「我開始相信,她們不是來演愛情,而是活它。」
她們看到這些留言的時候,剛好又因為「家務分工」冷了半天。
蘇芷涵洗完碗出來,問林清影:
「妳會不會覺得,我有時候太過情緒化?」
林清影擦乾手,沒多想就回:
「如果你情緒化也不被允許,那我們只能拍紀錄品味的假生活了。」
「可是我怕大家看到這些時候,會開始覺得——我們也不過如此。」
「不過如此才是重點。」
她看著她,語氣難得有點堅決。
「我不想讓觀眾喜歡我們,我只想他們認出自己。」
【3】
拍攝進入第八週,她們設立了一天完全不開機的「生活日」。
那天不錄影、不剪輯、不談片子。
只做一件事:好好生活。
第一次「生活日」,她們睡到自然醒,下午一起去超市買了一堆零食和泡麵。
晚上煮火鍋,邊吃邊看老電影,笑點低得不行。
林清影錄了一段手機自拍。
畫面裡她咬著筷子問:
「妳覺得我們這樣算是好好生活嗎?」
蘇芷涵一邊喝湯一邊說:
「算是吧。因為我沒有擔心鏡頭會不會拍到我的雙下巴。」
「那我算是吧。因為我沒在想這畫面有沒有光。」
那段自拍後來沒放進紀錄片主體,但她們把它存在私密資料夾裡,命名為:
《無光,無劇情,無壓力的我們。》
【4】
有天夜裡,她們在審視一次素材回放時,看見了一段突如其來的鏡頭。
那是一場拍攝結束後的背影畫面。
蘇芷涵正坐在樓梯間發呆,眼神空洞,肩膀微垂。
林清影拿著器材經過,沒有喊她,也沒打擾。
但鏡頭無意間記錄了她停下腳步、轉身、猶豫了一下,最終默默坐到她身邊。
兩人沒對話。
只是肩靠肩。
蘇芷涵看完這段,忽然紅了眼。
「我那天真的很累,但不知道怎麼開口。」
「我知道。妳當時的表情比什麼都真。」
「妳那時為什麼坐下來?」
林清影想了想,語氣柔軟:
「我沒想那麼多。我只是想讓妳知道,我有空間給妳靠。」
【5】
她們在這段畫面之後,加了一句旁白——
不是配音,是文字淡淡浮現螢幕中央:
「當生活太真,連我們自己都想剪掉時,才是我們更需要留下的時候。」
紀錄片不再只是關於她們的愛情,而變成她們對「關係本身」的凝視與回望。
是戀人,是創作者,是合夥人,是家人。
每一種角色都在現實中不斷切換,也不斷練習。
蘇芷涵說:
「我不怕觀眾知道我們不完美,我只怕我們自己不敢承認這些生活曾發生。」
林清影回答:
「我怕我們剪掉的,不只是片段,而是我們愛裡最真實的樣子。」
【6】
剪輯結束當天,她們把全部素材放進總資料夾。
那個檔案命名為:
《Living, not Acting》
封面選了一張蘇芷涵皺眉挑菜,林清影坐在沙發啃蘋果,閃閃打哈欠的畫面。
她們沒有濾鏡,沒有對焦,也沒有補光。
但照片上,有一行手寫字:這是我們不演戲的生活,也是我們最完整的愛。
章末打卡金句區:如果你想看浪漫,我們給不了;但如果你想看真實,我們一直都在。我們不完美,但我們願意留下來,跟對方一起過每一個真實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