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是個下著小雨的週五傍晚。
放映廳不大,三十幾個位子,半圓形排列,一盞盞黃光照在牆上,映出些微水氣。
蘇芷涵坐在第一排邊角,手裡緊握著一張節目單,掌心微濕。
林清影則在後場檢查投影與音軌,一遍又一遍確認。
「清影,妳會緊張嗎?」
「會一點。」
「那如果等一下有人看哭了怎麼辦?」
「那我會哭得比他還快。」
兩人對望一眼,無聲笑了。
這是她們第一次,把這段記錄彼此的作品,交給別人觀看。
不是發表、不是展覽,是一次公開、也是一次放手。
【2】
觀眾陸續入場。
有蘇芷涵的舞蹈圈朋友,有林清影過去合作的編輯與藝術總監,還有兩位她們沒想到會來的親人——
蘇芷涵的母親,林清影的姊姊。
放映開始前五分鐘,蘇芷涵看見母親坐在第三排中間,眼神雖然依舊平靜,卻沒有退場。
林清影從後面走來,低聲說:
「妳媽來了。」
「我看到了。」
「怕嗎?」
「怕。但更怕她什麼都沒來看。」
林清影點頭,牽起她的手。
「那等一下,如果她看哭了,我幫妳擦淚。」
「那如果我先哭了呢?」
「那我們一起哭。」
【3】
燈暗下,螢幕亮起。
第一幕,是她們第一次站上天台時的靜默畫面。
風聲、車聲、城市夜色,以及一段旁白——
「這不是一部愛情電影,也不是藝術創作。
這是一段關係被記錄的方式。」
觀眾靜靜看著,一幕幕熟悉又陌生的日常:
她們牽手過街、爭執過分鏡、在廚房因為蛋爭吵又和好、睡前交換彼此的照片……
也看見她們哭過、冷戰、沉默,然後再次走近彼此。
全場沒有太多聲音,只有情緒的流動。
蘇芷涵在第32分鐘時悄悄轉頭,看了一眼母親。
那一刻,母親正低頭擦眼鏡。
她不知道那是不是淚,但她知道——母親沒有離開。
【4】
影片播放到末段,是一段重複回放的「未使用片段」。
她們坐在窗邊,一起看天黑,說著關於未來的幻想。
「我們如果老了會去哪裡住?」
「可以住在山裡。」
「還要拍片嗎?」
「不拍了,我們養一隻狗,再養一個孩子。」
「那孩子萬一很吵呢?」
「就像妳一樣,我也愛。」
這段被觀眾稱為整部片最暖的對話段落。
螢幕最後停格在她們對望的那張照片上,字幕緩緩浮現:
「我們的故事沒有結束,但我們願意,和你們一起看著它走下去。」
燈亮起,廳內寂靜兩秒,接著是雷動的掌聲。
蘇芷涵眼眶濕潤,低頭輕笑。
林清影握緊了她的手,低聲說:
「我們完成了。」
【5】
會後提問時,有觀眾問:
「這麼真實的東西,你們不怕被看穿嗎?」
林清影回答:
「我們不是想讓大家看穿我們,而是希望大家也能看見自己。」
「因為每段關係,都值得被好好看一次。」
蘇芷涵補充:有時候你以為你只是生活,其實你正在愛。
台下再度響起掌聲。
她們站在台前,第一次不再閃躲「我們」這個詞。
第一次,在眾人目光下,坦然牽起彼此的手。
【6】
散場後,蘇芷涵母親走上前,沉默地將一封信交給她。
「我不會說,但我寫了一點。」
「好好生活。」
說完,她轉身離開。
蘇芷涵沒有追上去,只將信攥在手心,輕聲說:
「我想她其實……一直也在學著愛我。」
林清影點頭,低聲回:像我們當初一樣,不懂怎麼表達,但還是留下來。
她們走出場館,雨停了,地面微濕,反光像湖。
林清影拉住她的手,說:今天,我們沒有演一場電影。我們只是看完了——我們這些年,怎麼一起生活。
章末打卡金句區:我們不是演了一場愛情,是牽著手走完了這些年。一部片,沒辦法裝下所有愛,但它可以幫我們回頭,看見彼此留下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