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她們第一次真正走進兒福機構,是參加一次志願攝影活動。
那天早上,天氣晴朗,風不大,陽光剛好。
活動負責人是一位笑容溫柔的社工阿姨,她簡單介紹了流程:
「今天我們會有二十幾位小朋友參加創意攝影課,你們可以協助他們操作相機、引導他們拍攝。」
「每個孩子都有一台小機器,他們最喜歡的,就是『有人在身邊陪著他看世界』。」
蘇芷涵聽完,偷偷看了林清影一眼。
她握緊手中的筆記本,沒說話,只是點了點頭。
她們沒說出口的是:
這些孩子,也許就是我們想迎接的那種生命。
【2】
活動開始。
一個大約七歲的小男孩,主動走向林清影,舉起相機問:
「阿姨,我可以拍你嗎?」
林清影蹲下,笑著說:
「可以啊,但你要幫我拍得好看一點。」
「為什麼?」
「因為我要留給我家的狗狗看,牠會吃醋。」
小男孩咯咯笑起來:「你們家的狗會吃醋喔?」
「牠很黏我太太。」
「你有太太?」
林清影點點頭,語氣自然。
「我有一個很棒的太太,她在那邊幫忙喬道具。」
小男孩轉頭看向蘇芷涵,點點頭:「她也笑得很好看。」
【3】
拍攝結束後,小男孩遞給她一張照片,是她蹲在花叢前逗閃閃的樣子。
照片有點糊,構圖不太對,但她看著那張照片,一時說不出話來。
「你覺得自己拍得怎麼樣?」
「我覺得……照片裡有一點想家的味道。」
她愣住。
「妳有家嗎?」
小男孩低聲說:「我還在等。」
「等?」
「等有人帶我回去。」
她眼眶忽然有點熱,輕聲說:
「會有的。有人在準備帶你回家。」
「那你會嗎?」
她沒答,只伸手摸了摸他的頭。
【4】
活動結束後,她們坐在空間門前的長椅上。
蘇芷涵靠在林清影肩上,輕聲問:
「妳剛剛跟那個小男孩說了什麼?」
「我只是答應他,我會記住他幫我拍的那張照片。」
「他說了一句話,我一直記著。」
「什麼?」
「他說:『照片裡有一點想家的味道。』」
蘇芷涵沒說話,只是伸手緊緊握住她的手。
那一刻,她們都明白——
想給一個孩子一個家,不是因為我們偉大,而是我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這個世界有人在等你,真的在等。
【5】
回到家後,她們開始正式整理收養流程的文件與條件:
— 需提供穩定的經濟來源證明
— 完整的伴侶關係佐證(國外結婚證須經認可)
— 心理評估報告與親職教育課程
— 至少半年以上的家庭訪談紀錄
她們每完成一項,就用紅筆在牆上的紙條上畫一條線。
林清影負責文件;蘇芷涵負責聯繫。
每一晚,她們在睡前都會互問一句話:
「今天我們有沒有更靠近一點點?」
「有,一點點。」
即使那條路很長,但她們終於決定——走。
【6】
某天夜裡,蘇芷涵輾轉反側。
「清影。」
「嗯?」
「我們如果真的養一個孩子,妳會擔心外面的眼光嗎?」
「會。但比起那些,我更擔心他長大後回頭問我們——
『你們為什麼要養我?』」
「那你會怎麼回答?」
林清影輕聲說:
「我會說——因為有一天,我們發現,
愛一個人不應該只有兩個人的房間,
它應該大到可以容納另一個靈魂,讓他安心長大。」
蘇芷涵沒說話,眼眶悄悄泛紅。
她知道,那句話說的不是責任,而是——勇氣。
章末打卡金句區:
成為別人的媽媽,不只是責任,是選擇承擔這世界的不確定,卻仍願意張開雙手。我們不是為了填滿空白而去愛,而是因為愛,讓我們願意走進那片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