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通質疑的電話來得很快。
是蘇芷涵的舅媽,語氣委婉卻直接:
「小涵啊,我聽你媽說,你們打算去申請收養?」
「嗯,有這個打算。」
「你不怕孩子長大後會問——為什麼我家跟別人不一樣?」
她沉默了幾秒,回答:
「會怕。但我也怕他從小就在我們的猶豫裡長大。」
對方沒再多說,只淡淡地結束了通話。
電話掛斷後,蘇芷涵一言不發地坐在沙發上。
林清影走過來,遞上一杯熱水。
她沒接,只說了一句:
「我不是在求認同。但這些話……還是會刺進來。」
【2】
同樣的一週,林清影的姊姊發來語音:
「我知道你們想收養孩子,是出於愛。但我還是要問——你們準備好面對『社會不是那麼溫柔』這件事了嗎?」
林清影回了文字訊息:
「我們沒有準備好,但我們願意一起學著面對。」
晚上,她坐在陽台上,一邊看著筆電裡的收養計劃書,一邊聽見蘇芷涵在廚房洗碗。
風輕輕吹過,她忽然覺得——
原來,最難的不是過程,而是你要一直相信「我們的方式,也值得被肯定」。
【3】
那週末,她們在「Room Us」辦了一場小型分享會,主題是:
《家,不只一種樣子》
她們邀請了幾位不同形式家庭的朋友——單親媽媽、再婚夫妻、跨國領養家庭、同志伴侶。
那是一場安靜卻深刻的聚會。
有人說:
「我們家只有我和我兒子,但他從不覺得自己缺少什麼,因為我從來沒讓他覺得他需要『多一個人』才完整。」
也有人說:
「社會不會改得很快,但你給出的愛如果穩固,孩子會記得那種安全感,而不是社會怎麼看你。」
她們沒有發言太多,只是安靜聆聽。
回家的路上,蘇芷涵說:
「這些話,比那些『你們會害孩子』的聲音要真實多了。」
林清影握住她的手:
「那我們,就繼續做真實的那一邊。」
【4】
某天下午,兩人整理收養文件到一半,林清影忽然停下筆,問:
「妳會不會有一天,會想放棄這條路?」
蘇芷涵看著她,神情認真:
「會,當外面所有聲音都說我們不配、有錯、會拖累孩子的時候,我確實會懷疑。」
「那妳怎麼還繼續?」
「因為妳還在。」
「因為我一回頭,就知道我不是一個人要對抗這世界。」
「我們是兩個人,一起站在這條路上。」
她停了一下,又說:
「我們不一定能給他一個最安全的世界,但我們可以先給彼此一個安全的港口。」
【5】
她們在家裡牆上掛了一塊新佈告板,寫著:
「港口筆記」
—「今天我們被拒了一個文件,但彼此沒有放棄」
—「接下來的家庭訪談,我會在妳旁邊,握著妳的手」
—「如果我們真的有孩子,我希望他知道,這個家是經過很多風雨建起來的」
—「這世界會慢,但我們會一直在」
林清影說:
「等我們的孩子長大後看到這些筆記,他會知道——
我們不是為了對抗世界,而是為了彼此努力留下。」
蘇芷涵補上一句:
「我們先成為彼此的港口,才有能力,成為他的。」
【6】
那晚,她們一起把過去一年寫過的日記、對話、紀錄片素材、生活照片掃描成一個檔案夾。
林清影命名為:
《Before Us Become Three》
蘇芷涵看著檔案名稱,笑了:
「這名字好像我們在預告什麼。」
「沒錯,預告我們——準備好了。」
章末打卡金句區:
這世界或許還不準備好接受我們,但我們可以先接住彼此。我們會先學會成為彼此的港口,這樣哪怕風大一點,我們也不會漂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