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月,入秋,小舟正式升上幼儿园中班。
开学第一周,老师开设了「认识我的家人」主题活动,每位孩子都要带一张家庭合照,站在讲台前,向全班介绍。
小舟从抽屉拿出那张照片时,眼神有些犹豫。
照片里,他站在中间,左右两侧是她们。
林清影微笑地握着他的小手,苏芷涵半蹲着,手搭在他肩上。
背景是家门口那盏黄灯,照片角落还有布点的尾巴。
那是他第一次对一个班级说出这句话——
「我有两个妈妈,一个喜欢拍照,一个喜欢煮饭。」
【2】
老师很快笑着鼓掌:「真好,小舟的家人很有创意。」
孩子们也没多说什么,有人问:「那你有爸爸吗?」
小舟摇摇头:「没有。但我有两个妈妈。」
然后,他补充了一句:
「她们都会牵我的手。」
活动结束后,老师在班级群里分享了孩子们的家庭合照,并附上一句:
「每个家都不一样,但每一个,都值得被看见。」
那晚,班级家长群炸了。
【3】
有家长在私讯老师:
「请问这样的介绍,会不会让孩子有混淆?」
「我们很尊重每个家庭,但也希望能有更清楚的界线与说明。」
「希望学校不要用『尊重多元』作为理由忽略正常家庭教育。」
林清影看着这些截图,沉默地坐在餐桌前。
苏芷涵端来两杯热茶,轻声说:
「妳要不要回应一下?」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那要不,我来说。」
她打开群组,写了一段话:
「大家好,我是小舟的妈妈之一。
我们是合法登记的婚姻伴侣,也已完成领养程序。
我们理解这对部分家庭来说或许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组成,
但请相信,我们从来不要求认同,只求彼此的孩子,都能被平等对待。
这个世界不需要每个家庭一样,只需要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家里安心长大。」
她打完这段文字后,犹豫地看着林清影。
林清影轻轻点头。
「妳说得很好,妳是妈妈。这件事,不需要道歉,也不用解释。」
【4】
第二天,小舟放学回家后,有些不开心。
苏芷涵问他:「怎么了?」
「今天有人说,我这样会找不到爸爸。」
她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
「你知道什么是爸爸吗?」
「不知道。但他们说,每个人都要有爸爸才是正常。」
她想了想,说:
「那你告诉妈妈,你觉得我们是不是家?」
小舟点点头:「是啊。」
「那就够了。以后你长大,也可以告诉他们——
不是只有爸爸妈妈的家,才是真的家。」
他没有完全懂,但抬起头看着她,问:
「那我可以一直叫妳们妈妈吗?」
她一愣,眼眶瞬间酸了。
「当然可以,这三个字,是我们最喜欢的称呼。」
【5】
那天晚上,林清影写了一封信给小舟。
信没有寄出,只是放在她自己的笔记本里:
「小舟:
今天你第一次在班上介绍我们。
你用那么自然的语气说出『我有两个妈妈』,
但你不知道,这句话花了我们十年的时间,才能勇敢说出口。
谢谢你,让这句话在这世界上第一次那么轻盈地被说出来,
也让我们终于明白,原来我们不是为了改变世界,
而是为了你,我们才变得不一样了。」
那一夜,她没关书房的灯。
她说,那是她第一次感觉到:
当一个人叫妳「妈妈」,妳不只是爱她——妳也成为了她的责任。
【6】
周末,小舟在阳台画画。
苏芷涵看见他的画里,两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走在斑马线上。
她问:「这是谁?」
「这是妳和林妈妈,还有我。」
「为什么画这个?」
「因为我想让全世界知道,我们三个,也可以一起过马路。」
她笑了,蹲下来,抱住他。
「那妈妈答应你,不管过多少马路,我们都会牵着你走。」
—
章末打卡金句区:
「有一天他叫我妈妈,我才知道,这三个字不是身份,而是责任。」
「世界或许还在犹豫,但我会先让他相信,他的家是稳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