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学校的顾星遥,很快将顾家宴会上的插曲抛在脑后。图书馆靠窗的位置终于被她“霸占”,摊开的专业书旁堆着几页写满公式的草稿纸,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纸页上,连带着空气里都飘着专注的味道。
“还在跟这个模型较劲?”一只手轻轻敲了敲她的桌面,江熠的声音带着笑意传来。他手里拿着两杯热咖啡,将其中一杯推到她面前,“刚从系办公室过来,李教授说上周提交的初步构想,他觉得有可操作性。”
顾星遥抬头,眼底还带着刚从复杂理论里抽离的茫然,看到江熠时才漾开笑意:“真的?我还以为会被批得一无是处呢。”她拿起咖啡抿了一口,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久坐的寒意。
他们同是计算机系大一新生,却在选修课上被李教授的人工智能专题课勾了魂。上周课上,教授随口提了句“基于情感识别的智能助老系统”的构想,说目前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多侧重功能实现,却忽略了独居老人的情感需求,顾星遥当时听得入了迷,下课就拉着江熠讨论了半宿。
“你的想法本身就很有意思。”江熠在她对面坐下,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翻开,“你说要结合语音语调分析和行为特征捕捉,来判断老人的情绪波动,这个切入点比单纯做健康监测要新颖。不过李教授也提了,咱们现在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得从基础数据模型做起。”
顾星遥点点头,指尖在草稿纸上划过:“我这两天在查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的情感识别算法大多针对年轻人,老人的语音频率和行为模式有特殊性,数据库几乎是空白。要不……咱们自己试着收集样本?”
“正合我意。”江熠眼里闪着兴奋的光,“我老家小区里有个老年活动中心,下周我回去问问能不能做个小调研。不过样本量不能太大,毕竟咱们只是课程论文,不是毕业设计。”
说到“论文”两个字,顾星遥忍不住笑了:“谁能想到大一就要跟论文打交道啊。刚开学时我还以为,至少要到大三才会碰这些呢。”
“谁让咱们选了李魔头的课。”江熠无奈摊手,随即又补充道,“但他说得对,早接触早受益。你看,现在咱们至少知道,做研究不是拍脑袋想当然,得一步一步来。”
他说着,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平板电脑,点开一段录音:“这是我昨天跟我爷爷打电话时录的,他说想我了,语气明显比平时沉一些。你听听,能不能从音频里抓出点特征?”
顾星遥凑近屏幕,两人的肩膀不经意间靠在一起。录音里的老人声音温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落寞,顾星遥边听边在纸上记着什么:“你听这里,‘想你回来吃顿饺子’后面,有个很轻的停顿,还有气音……或许可以作为‘思念’情绪的特征点?”
“我也觉得。”江熠侧过头,呼吸拂过她的耳畔,“回头咱们把不同情绪的语音片段分类标注,再试试用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跑一遍,看看能不能有初步结果。”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图书馆的灯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晕笼罩着埋头讨论的两人。顾星遥看着草稿纸上越来越清晰的思路,又看了看身边眼神发亮的江熠,忽然觉得,这份看似艰巨的任务,竟藏着意想不到的乐趣。
她不再是那个围着别人的情绪打转的顾清欢了。此刻的她,为一个数据模型皱眉,为一个新发现雀跃,为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往前走。而身边,恰好有一个人与她并肩,踩着同样的节奏,走向充满未知却无比明亮的前路。
“对了,”顾星遥忽然想起什么,“下周末的调研,我跟你一起去?多个人多个帮手。”
江熠抬眸,灯光在他眼里投下细碎的光点:“求之不得。”
夜色渐浓,两人收拾好东西走出图书馆,晚风带着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顾星遥抬头看了眼教学楼的方向,那里还有几间教室亮着灯,像散落的星辰。她知道,属于顾星遥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书写第一章,而这一章里,有知识,有伙伴,有对未来的无限可能——唯独没有过去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