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法革:蓝白红永不消散
本书标签: 现代  学习历史  法国     

番外·科西嘉岛的碎碎念

法革:蓝白红永不消散

为请叫我童话加更。

(一个碎碎念的番外,写一点科西嘉岛的事情。)

拿破仑一生的辉煌,应该是从土伦算起,后面镇压王党、远征、雾月、第一执政、称帝,莱比锡会战、百日王朝、滑铁卢。

哪怕是不熟悉历史的人,也或多或少知道。

但我不想写这些,因为如果说拿破仑人生中哪段历史最吸引我的关注,并非是从他以“革/命之子”登上舞台到征战全欧的皇帝,再到最后兵败的这段。

诚然,这是他人生的主线,史料详细。

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和保利决裂之前的那段,这段期间,他的情感归属偏向于科西嘉岛,而非当时的法王国,但这部分史料太少了,甚至有些传记都是一笔带过。

我始终认为,这段经历,是他人生的底色重要一块拼图。

所以有了这个番外,一方面是史料梳理,一方面也是对一些史学言论的评判和自己的推测。

另外,一次性无法写完这些,这种番外会不定期掉落,我也会断断续续写其他人的,比如卡诺、丹东、米拉波、罗伯斯庇尔、布里索、圣鞠斯特、富歇等等,不一定都是童年。

好了,正文开始。

首先从科西嘉岛开始吧,科西嘉岛原属于热那亚,后经过抗争,短暂做过一段时间的独立共/和/国。

1755年,科西嘉共/和国颁布了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以宪/法为名的法律文本,当时启蒙思想正流行,科西嘉宪/法也是以启蒙思想为参照写下的。

这期间,科西嘉独立运动主要领袖是保利。

这里额外说一下,当时国际社会并不承认科西嘉,所以,美说自己第一个脱离宗主国建立共/和国这个说法没问题。

卢梭曾经说“我有一个小小的预感,有一天这个小岛将震惊整个欧洲。”

卢梭的本意是指科西嘉独立运动,还是科西嘉共/和国,亦或是科西嘉宪/法,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他的本意也并非预言。

但这句话以另一种方式成真了,科西嘉岛的拿破仑,的确震惊了世界,甚至很多人知道科西嘉,是因为拿破仑。

保利曾在科西嘉岛上建立过大学,拿破仑的父亲夏尔·波拿巴曾在这所大学里就读,学校至今存在。

1768年,科西嘉岛被卖给法,同年,科西嘉岛被法军事占领,保利逃往英,夏尔·波拿巴接受法敕令,1769,拿破仑出生。

有一个史学家说了这么一句话:“科西嘉已出了许多为自由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于是生出了拿破仑·波拿巴。”

这句话的未翻译前的原文我没找到。

单从中文表述来看,有点像古代帝王降世一定要红光满天,或者搞出来什么异象一样。

——实在有点牵强附会了。

但可以稍微改改,科西嘉用自由而牺牲烈士的灵魂,换来了一位让世界颤抖的英雄。

拿破仑最初的反法思想来自于哪里,史学界一般将其归于拿破仑在此阶段,对科西嘉独立英雄保利的崇拜和科西嘉岛上一些反法王国情绪的涌动。

诚然,当时的科西嘉岛上,有着一股对保利的失败感到惋惜的情绪,人们并非全然接受了法王国的统治。

这么看起来很合理,拿破仑在童年时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对法王国产生反对情绪。

等等,似乎有哪里不对?

对一个孩子来说,在童年阶段,对他影响最深的,一般是家庭吧,夏尔·波拿巴作为“法兰西”党,他的儿子对法王国或法的反对情绪会这么强烈吗?

如果认为很强烈,后续对于拿破仑的情感倾向转变就难以理解了。

如果认为没有这种情绪,那么……他前期在科西嘉做的事情又无从解释。

所以综合来看,有,但不强烈。

在这里区分一下争取独立和争取自由的概念,前者是摆脱各种意义上的统治,例如美一样,彻彻底底建立新国家,后者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控制,比如英联邦初期的殖民地,享有高度自治,甚至能自主决定税收、军队、选举,英联邦决定重大事务。

从/大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拿破仑对法态度转变这点来看,我更愿意相信,他是因为要为科西嘉争取自由,而反对法王国。

注意,是争取自由和法王国。

搞明白这点后,另外一个问题来了,是什么促成了他情感倾向的转变?

我们先聊聊拿破仑的个性,很多心理学认为婴儿出生后,就属于某一种人格分类,是天生的,这点代表最出名的莫过于MBTI,但我本人了解最深的是气质类型理论,于是从这点展开。

“年纪较大的约瑟夫分到罗马军队的旗下,拿破仑则扮演迦太基人;可是,拿破仑因选到失败一方而愤怒,先是烦躁不安,接着不断恳求甚至大吵大闹,直到不像他那么好斗的约瑟夫同意与较真的弟弟更换位置才算罢休。”——援引霍兰罗斯的拿破仑传。

按照气质类型理论,人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为儿童时期的拿破仑划分气质类型时,可以毫不犹豫排除掉情绪平稳的粘液质和多愁善感的抑郁质。

那么,活泼外向,情绪反应迅速且适应性强的多血质和精力旺盛,行动力强,外向直率的胆汁质哪个更适合?

从儿童时期拿破仑存在的冲动性来看,会表现出冲动、攻击性的胆汁质更加符合史学界给他的童年画像。

要验证这个分类并不困难,一个人后期性格会因为所处的社会岗位和经历转变,但这个过程一般是漫长的,所以我们可以去布里埃纳军校寻找一些证据。

无论是哪本传记,都将布里埃纳时期的拿破仑刻画成一个孤僻、没有朋友、倔强的人,这和多血质表现里的善于社交也太不同了。

相反,胆汁质里面有一个表现是适合需要快速决策的领导者岗位和创业,这个特质在少年拿破仑身上已经有体现了。

有些传记认为,拿破仑领着孩子打雪仗之后,在布里埃纳受到了接纳,这点我持怀疑看法。

但在自身受到孤立的情况下,能号召同学用军事布防的方法打雪仗,没点创业者和领导者的特质是无法做到的。

况且,当皇帝也是一种创业吧。

这里顺便说一下,在当时欧洲,国王和皇帝是两种概念,虽然都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皇帝是一种明显表露武力扩展倾向的称谓。

不得不说,那些个研究胆汁质的人,没有来研究拿破仑的性格体现是个很奇怪的事情。

好了,回归正题。我个人认为,布里埃纳期间,拿破仑对于法王国的厌恶是增加的,对于保利也有了初步的不喜,同时,也为他后来投身到法/革/命的军队中,埋下了心理上面的引子。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如果拿破仑没有进入布里埃纳军校,他大概率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拿破仑在布里埃纳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为他后来成为出色的将军打下良好基础。

拿破仑本人会不会承认进入布里埃纳军校对他人生的改变——想必是会的。

关于拿破仑在布里埃纳的好友——布列纳,他后期的秘书或许能算一个,剩下的……恕我直言,没有找到。

现有的所有书籍,在这方面统一表示,布里埃纳时期的拿破仑受到了同学的孤立。

多看几本法革通史的人,会知道这是多么难得的统一,作为一个连人物名字、区划名字、机构名字的中译都乱七八糟的研究领域,但凡对某件事情的说法统一,基本可以断定是真实了。

拿破仑飞黄腾达后是有回馈母校和校友的(来自巴林-古尔德的《拿破仑·波拿巴与反法同盟的战争》)

“对我来说,布里埃纳像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那里长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来自《圣赫勒拿岛回忆录》)

从这点看出,这个表面暴躁冲动高自尊的少年,内心存在着柔情,同时,他清晰知道,布里埃纳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对于法王国的敌意没有化解,但上面笼罩了一层薄薄的情感。

顺带一提,拿破仑在布里埃纳期间阅读了不少跟罗马有关的书,我不确定罗马史里面会不会有人影响到他,毕竟我的罗马储备只限于大致脉络和重大事件,了解不是太多,也不太好评判。

贴一下拿破仑·卷王·波拿巴这段时间读过什么

普鲁塔克的《传记集》

尼科美狄亚阿利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

昆图斯·库尔提乌斯·鲁弗斯的《亚历山大史略》

《高卢传记》

这些是确定的,可以看出来亚历山大和凯撒的浓度挺大,拿破仑后面人生的走向,也能看出受他们影响的痕迹。

(崇拜偶像的少年在未来和自己的偶像并称)

一些书里说他在此阶段已经接触启蒙思想了,但也有另一种说法是他进入巴黎军校后才接触的。

这个就不考证了。

硬要说的话,卢梭的思想影响了法/革里的绝大部分人,考证这种东西意义不大。

而且卢梭的忠实践行者不会独裁或称帝(卢梭构想的美德共/和/国的特征是小而美)

另外,有谁读过拿皇的书单吗?传记集到底是什么,这本书我没找到。

今天先到这里,下次会继续分析,这种章节不定期掉落,因为我本身也没学过什么心理学,中考之后我可能会去读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书,更好去分析吧。

上一章 1782.2.莫克里德 法革:蓝白红永不消散最新章节 下一章 1782.3.另一种第三等级